警惕审贷会制度带来的道德风险集团化(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29日 03:45 人民网-市场报 | |||||||||||
“审计风暴”下的中国银行体系,已再次向人们展示出自己的不堪:民企骗贷74亿、个人房贷7400万之类的怪事,还在鼓吹上市的口号中频频发生。这使得为防范道德风险、倡导权力制衡而建立的银行审贷会制度,受到人们质疑。 作为知名金融专家,王松奇注意到,虽然国有商业银行表面上都建立了审贷会制度,但审贷会成员身份上并不独立,他们其实还都在行长或银行内权力人士的领导下开展工作。这种制度的风险在于,只要银行内权力人士在背后有意思为不合规的企业或个人贷款,基于某种生存哲学的考虑,审贷会成员一般都会按照领导的意图来办事。其直接的结果是,一笔笔不合规的贷款,就在具有丰富金融知识和运作经验的审贷会成员眼皮底下,堂而皇之地“溜之大吉”。 硬币的另一面是,由于审贷会制度的存在,事实上造成没有人格化的某一“人”,可以为不合规贷款带来的风险负责。一旦贷款出了问题,审贷会的成员都会托词说“这是审贷会集体决定的事情”,一推了之,大家闷声发财。 向以敢言著称的王松奇表示,审贷会制度建立的初衷是为了防止个人的道德风险,而如此的“集体决策”却又带来了集团化的道德风险,部分银行审贷会制度在具体的运作中,已经变了味道。对这个问题,有关方面一定要引起警惕。 制度的“变味”其实已经屡见不鲜,这部分地反映着一类哲学问题,但在已经背水一战、必须成功的国有商业银行改革过程中,再出现这类问题着实令人揪心。 (周罛) 《市场报》 (2004年06月29日 第九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