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网络媒体杭州湾采访 > 正文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6月04日 14:36 浙江在线

  南浔小莲庄

  位于南浔镇西南万古桥西,为晚清南浔俗称“四象”之首富刘镛所筑的私家花园,始建于清光绪十一年(1885年),后经刘家祖孙三代40年的经营,由刘镛的长孙刘承干于1924年落成。占地27亩,因慕元末湖州籍大书画家赵孟俯所建莲花庄之名,故称小莲庄。小莲庄与嘉业堂藏书楼毗邻,园外为鹧鸪溪。群体建筑由刘氏义庄、家庙和园林三部分组成。园林分外园、内园两部分。外园的主体是一个20亩的荷花池,俗称“鱼池源”,古称“挂瓢池”,植荷历史已逾200多年。池东架五曲石桥,桥畔古木扶疏、藤萝蔓布。池东南暗连内园荷池。池北有六角亭;柳堤上“小莲庄”额砖坊为最早建筑之一。内园位于东南角,以一座偌大的太湖石所叠砌的假山为主,北有高墙与外园相隔。山东坡种松,西坡植枫,青松苍翠,秋枫红醉,当是绝佳景色。山巅筑小亭,名曰“放鹤亭”。园林西部,有刘氏家庙,蕴含着丰富的宗祠文化。家庙西落为义庄,共两进,前为平房,后为楼房,庭院中有古桂两枝,故又名桂花厅。小莲庄以荷花池为中心,山叠石而垒,亭踞山而榭依水,且亭亭风格各异,各处建筑分别成景,并有百年琼花、百年古柏、百年木瓜树、百年古藤、百年桂花(金、银、彤)、百年鸡爪腊梅花等名贵花木,实为江南园林之佳构。2001年7月,小莲庄被列为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南浔嘉业堂藏书楼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嘉业堂藏书楼中国近代规模最大、藏书最丰富的私家藏书楼。楼址位于湖州市南浔镇之鹧鸪溪畔。藏书楼为砖木结构两层楼房,四周清水环绕,庭院内林木森森,曲径通幽,假山、石笋、亭台、小桥点缀在荷花池周围,园林与书楼浑然一体。整个藏书楼是一座口字形回廊式的厅堂建筑,中有一正方形天井。书楼上下共有52间。藏书布局合理,各具特点,既有利于保管,也便于阅览。藏书楼的主人刘承干是小莲庄的主人刘镛的孙子,于1920至1924年建造了嘉业藏书楼,因清帝溥仪所赠“钦若嘉业”九龙金匾而得名,现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原藏书楼主人刘承干是个酷爱藏书的世家子弟,辛亥革命后,刘乘大批古籍流散之机,大量购书,他自称历时二十年,费银三十万,得书六十万卷,在藏书楼全盛时期的1925年至1932年间,藏有宋元刊本155种,地方志书一千余种,及不少明刊本、明抄本,大量的是清人文集和各种史集。藏书楼不仅以收藏古籍闻名,而且以雕版印书蜚声海内。刻印书中,有不少是清政府禁书,刊刻甚精。 1933年以后,刘氏家道中落,大量古籍“自我得之,自我失之”,直至1951年浙江省图书馆接管时,藏书只有十一万册左右,宋元刊本荡然无存,明刊本只剩下几种,藏书残缺严重。 1949年解放军解放江南时,周总理指示陈毅派部队保护藏书楼。1951年11月,刘承干将书楼及庭园全部捐献给浙江图书馆。2001年7月嘉业藏书楼被列入我国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张石铭旧居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南浔古镇旅游观光景点简介(图片)
 

  旧居主人张均衡(1871-1927),字石铭。张石铭系清光绪二十年举人,酷爱收集古籍金石碑刻和玩赏奇石,为南浔清末民初四大藏书家之一。他和张静江都是南浔“四象”之一的张颂贤的孙子。分家后,建懿德堂,占地5135平方米,有五落四进和中西各式楼房244间,其风格独特,结构恢宏,工艺精湛,尤其是众多精美生动德木雕砖雕石雕以及以法国进口的玻璃花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欣赏民俗建筑和文物价值,号称江南第一巨宅。北侧原为顾氏旧宅,正大厅腰门上有吴昌硕手书的匾额“世德作求”和吴淦题写的匾额“竹苞松茂”。北侧建筑的花窗门廊和砖雕石雕古朴逼真。南侧原为董说旧宅,后经张氏扩建而成。进门即为内厅(轿厅),厅后两侧有小天井,有腰门和后进相通。二进正面为大厅,厅后为堂楼(女厅)。后进天井中有一形似苍鹰的英德石,名鹰石,为江南的罕见之珍石。

  旧居以前后划分,从第三进开始,内厅两侧的漏明廊窗为木刻芭蕉叶,故变称芭蕉厅。楼窗镶嵌菱形蓝色玻璃刻花,花式为四时花卉果品,属当时中西文化结合的贵重装饰品。第四、第五进有不少外来的建筑风格和建筑材料。从壁炉玻璃刻花到克林斯铁柱头等,体现了欧洲十八世纪的风格。第四进的大厅是一个设有化妆间更衣室的豪华舞厅,地砖均从法国进口,墙面屋顶由红砖瓦砌筑。洋房前庭院中栽着两株广玉兰,现已有两百多年的树龄。2001年7月被列为全国重点文保单位。

  张静江故居

  位于南浔镇东大街,又名尊德堂,系其祖父张颂贤( 又名竹斋)于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年)所建。张静江(1877—1950年),又名人杰,湖州南浔人。孙中山先生与他初遇时即称他为奇人,后来称他为革命圣人,曾题“丹心侠骨”相赠,蒋介石先生尊称他为导师,毛泽东先生称他为有经济眼光的人,陈果夫先生称他为国家理财第一人。他先后任过国民党中央执行委员、中央常务委员会主席、代理中央执行委员会主席、浙江省政府主席等职。1950年9月3日病逝于美国,享年74岁。张静江故居大厅内有张謇题书“尊德堂”匾额,两侧是孙中山题写的楹联:“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十四洲”,抱柱联为翁同騄所题:“世上几百年旧家无非积德,天下第一件好事还是读书。”二厅、 三厅里陈列着张静江生平事迹的各种照片、书札、任命状等文物,其中颇多名人遗物。故居整座建筑为典型的江南豪门大宅风格,高大幽深,尤其是那韵味独特的封火山墙,可称南浔一绝。厅堂两座门雕,雕刻精细,门楣分别为“有容乃大”和“世守西铭“,均为南浔近代实业家兼收藏家周梦坡所书。

  南浔丝业会馆

  位于南浔镇广惠桥东侧,为南浔商业组织中最早、实力最强的同业公会。南浔丝业所于清同治四年(1865年)春,由南浔丝商庄祖绶等禀请藩司蒋(益澧)批准设立,以收解捐税、维护丝商利益为宗旨,为湖州市首家丝商建立的公所。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在广惠桥(张王庙桥)附近购地建屋三楹为办公之用。落成于民国元年(1912年),耗银8万余元,由每包出口丝中捐资所得。民国5年(1916年),丝业公所改称丝业公会,又叫丝业会馆。丝业会馆的大门上,至今仍有英文书写的SILK GUILD横额。大厅称“端义堂”,为抬梁式木结构,屋顶为歇山顶,高15米,前面四柱为整块长方形条石,厅内宽敞、高爽,可设宴54桌。每年四月在此开蚕王会,镇上丝业从业人员数百人,聚首一堂共祭蚕神,祈祷蚕事茂盛。大厅南北侧建有西式洋房两间,作为丝业小学办公室。丝业会馆前埭建筑在建国初烧毁,其他建筑均保护良好。

  南浔颖园

  颖园位于南浔镇便民街皇御河边,为俗称“八牛”之一清朝陈熊 的住宅花园,占地11.07亩,始建于清同治元年(1862年),于光绪元年(1875年)落成。人们赞美它有苏州狮子林的风韵,以玲珑剔透、清幽雅致见胜。著名园林专家陈从周称誉说:“陈园环池筑一阁一楼,倒影清澈,极紧凑多姿。”颖园内古木葱郁,有百年以上的广玉兰、香樟和紫藤。还有一池、一阁、一楼,太湖石假山堆垒错落有致,曲径通幽,可拾级登临。“赏月楼”出挑在池一侧,楼边有一排紫红木的玻璃长窗,画梁雕柱,古色古香。池另一侧有“养心榭”,原为园主吟诗作画之处。“玉香阁”也建于池畔,登楼可饱览园中景色。园内还以种种雕刻见长,有砖雕、石雕、木雕等。园内假山上还有一精巧的梅石亭,亭中有一块梅石碑,高138厘米,宽79厘米,碑上梅石图为清代著名书法家王礼(1813—1879年)的晚年力作,刀法苍劲,是石雕中之上品。

  百间楼民居

  百间楼位于南浔东百间楼港两岸,江南至今罕见之沿河民居建筑群百间楼,位于镇东百间楼河西南岸,相传为明代礼部尚书董份为女眷而建的居屋。始建时约有楼房百间,故得其名。距今已有四百多年历史,后几经整修,既保持明代建筑风格,又具有清代建筑遗韵。百间楼民居的造型各异,挑檐画栋,错落有致;各楼之间一道道封火山墙也拟物摩形,千媚百态。游客于晨雾初起之时或夕阳落辉之际徜徉其中,宛如置身于一幅清淡幽远的水粉画或色彩浓郁的油画中。百间楼的特色是依河立楼,顺河道蜿蜒逶迤,有石桥相连。楼房为传统的乌瓦粉墙,形成由轻巧通透的卷洞门组成的骑楼式长街。各楼之间均有形式各异的封火山墙,河埠石阶,木柱廊檐,与映在河水中的倒影,连同隐约的渔歌,构成了一幅江南水上人家的画卷。

  刘氏“梯号”

  金庸先生著作《鹿鼎记》开篇中讲述的“庄家冤案”的发生地,是完全真实的历史事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清朝初年第一大冤案—明史案的发生地,案发后房屋被拆毁。刘家就在旧址上建造“梯号”(红房子后面有一池潭)。刘氏“梯号”是一幢西式房屋,现称“红房子”,主人刘安,号梯青,正厅名崇德堂,故又称刘梯号。刘梯青是南浔“四象”之首富刘镛的第三个儿子。H花园弄的名称源出于元、明两代之间的南浔华家,因华家在此弄内建一花园故名花园弄。

  求恕里

  求恕里为刘承干住宅外的另一处别院,占地虽然不甚广,却颇有雅趣。进门后,过一甬道望“鹧鸪晓隐”转而五间二厢楼厅门楣上题“光辉贻后”四字,厅上匾额已无存,檐间全部用扁铁弯成花纹铁架,上盖白铁做成雨棚,再由此进,又是五间二厢厅,门额有“爽挹近辉”四字。

  南浔三桥

  南浔古镇河流纵横,密如蛛网,民间有“三步一拱,五步一桥”之谚。其中至今被称为南浔三古桥的是广惠桥、通津桥和洪济桥。广惠桥位于镇南栅商会原址附近,横跨市河。此桥为单孔石拱型。其始建年代已失考,清代两次整修。桥长18米,宽3.3米,拱矢高5.3米,上下各有踏步24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桥堍还有一对精妙的石狮子。通津桥北面为东大街西端,桥南堍为下塘东街,位于十字形水系的交叉点。“通”是通往之意,“津”即水也。因明清时期南浔丝市盛况空前,通津桥畔成为丝市中心,闻名遐迩的“辑里丝”由此通过水路运往上海,销往海内外。通津桥始建于宋代,系单孔石拱桥。清代经3次整修。现桥长28米,宽4米,拱矢高7.6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节并列砌置法。洪济桥位于镇东栅,俗称新桥。桥南堍在下塘东街,北堍在东大街。明万历年间《湖州府志》已有此桥记载,清嘉庆十年(1805年)重建。桥为单孔石拱桥,长28米,宽3.5米,拱矢高7.2米,上下各有踏步33级,拱券石采用纵联分列砌置法。

  双林绫绢

  湖州市南浔镇双林绫绢厂生产的绫绢,素以轻如蝉翼、薄如晨雾、质地柔软、色泽光亮著称,被誉为“丝织工艺之花”。

  “绫绢”是绫与绢的合称,“花者为绫,素者为绢”。双林绫绢的生产历史悠久。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就有碳化的绢片,可见4700多年前已开始生产。三国时湖州隶属东吴,有“吴绫蜀绵”之称。唐代起,双林绫绢就列为贡品,并远销日本等国。元时生产十分兴旺,当时双林镇上,“有绢庄十座,在普光桥东,每晨入市,肩相摩也”。染绢的皂房集中在耕坞桥一带,废水染黑了桥下的清水,“墨浪河”由此而得名,双林也有“墨浪”的别称。至明代,朝廷“奏本”专用双林“倪绫”。据《双林镇志》载:“按镇之绫,以东庄倪氏所织者佳,名为倪绫。盖奏本面绫有二龙,惟倪姓所织龙睛突起有光。”嘉靖年间,双林已成为拥有几千家丝绸专业的大镇。此后几经兴衰,至抗战时期,双林绫绢生产遭到严重摧残,处于奄奄一息之中。新中国成立以后,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双林绫绢获得生机,重新瞩目于世。

  双林绫绢厂是我国唯一自织自染的绫绢生产厂,年生产量近200万米。品种有轻花绫、重花绫、加重花绫、阔花绫、双色花绫、阔绵绫、画绢、耿绢、矾绢、宋锦、工艺绝缘纺等,花型有云鹤、双凤、锦龙、带子凤、冰梅、竹菊、环花、绕枝花、古币、寿团、龙凤呈祥、麒麟传书等。各种各样的绫绢,犹如盛开的鲜花,争艳斗妍,令人目不暇接、美不胜收。

  善琏湖笔

  湖笔是笔中之冠,其历史悠久,工艺精湛,挥洒自如,深受文人学士和书家画师的珍爱,它与徽墨、端砚、宣纸并称为”文房四宝”,在国内外享有盛誉。

  湖笔源远流长,其发展可追溯至2000多年前。南浔善琏是湖笔的发源地,也是我国主要的湖笔产地。相传秦国大将蒙恬居善琏西堡村时,创造性地改柳枝为竹管,纳毛于管内(披柱法),称之“笔”。因善琏隶属湖州府,故曰“湖笔”。湖州也遂有“笔都”之称。2000多年来,善琏培育出无数的制笔巧匠,他们代代相传,祀恬为笔祖,技艺精益求精,使湖笔日臻完美,历汉、晋、隋、唐、宋、元工艺各领风骚,都为官家所表睐。从宋时所建的含山笔塔可见当时制笔业的鼎盛,至明清时期善琏湖笔已成为一件不可多得的由技入艺的珍贵工艺品。

  历史上,自晋代开始,大书法家王羲之、王献之父子,隋代建府之后,颜真卿、苏轼、米芾、赵孟頫以及诗人杜牧、刘禹锡、白居易、皎然、张志和及书画家唐伯虎、沈周、吴昌硕等人,都在湖州留下了他们的足迹、政绩和作品,他们的才华和造诣推动湖笔的发展。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领导人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陈毅、郭沫若及社会知名人士文学家沈雁冰、叶圣陶、傅抱石、吴作人、潘天寿、启功、费新我等,他们对湖笔的耕耘、指导和关心更提升了湖笔的文化形象,至今,通过文化旅游、修学旅游湖笔的名声早已传播到台湾、香港、澳门地区并走出国门扩展到日本、韩国、朝鲜、印度、新加坡、法国等世界各国。

  湖笔的品种繁多,除以单毫不同分类外,按笔的大小不同规格,可分为大、中、小楷三种或1号、2号、3号。有更大的斗笔、楂笔、对笔等。也有按单头造型命名的“玉兰蕊”、“精品鹤脚”,有按单料配比命名的“特制大七紫三羊”、“五紫五羊”,有按书法命名的“云鹤泼墨”、“挥洒云烟”等。还有为纪念历史名人和表达民族传统美好愿望的“蒙氏羊毫”、“唐寅屏笔”、“福、禄、寿、喜、庆”、“群贤毕至”等命名的共计300余种,最大为纪念蒙恬而命名的“弗聿笔”,笔长达112厘米,重13公斤,最小“狼圭笔”笔尖长仅0.9厘米。充分反映了湖笔所具有的时代精神和历史文化底蕴。

  目前,与湖笔有关的胜迹主要有:①善琏镇的蒙公祠和中国湖笔博物馆。②含山顶上始建于宋元祐年间(1686-1694)的笔塔。(明正统年间重修,清宣统年间重修)③湖州市区创建于清乾隆六年(1741)生活和经营为一体的湖笔专业笔社——王一品斋笔庄(商标为“天官”)。④双林镇的“庆苑公园”和“墨河画苑”。⑤善琏隋代智永(王羲之七世孙)禅师的:“铁门环”和“退笔冢”。风俗节庆主要有①蒙恬会:每年笔祖蒙恬和笔娘娘卜香莲生日(相传分别为农历3月16日和9月16日),在善琏集会举行膜拜笔祖、企盼笔业兴旺的盛大祭典活动。②善琏和湖州市区举办的湖笔文化艺术节(旧历九月十六日),部分以湖笔为题材的文艺作品,有①寇丹,小说《蒙溪笔冢》,1980。②湖州越剧团,六场越剧《玉兰蕊》,1985。③胡仁功,包装设计《中国湖笔》,1987。④徐斌甫,包装设计《文房之宝》。另还有众多有关名人与湖笔的史实和传说。有制笔新老名家杨振华、李梅珍、费志强、沈伟忠、茅美芳、沈平妹,笔杆工艺所王天章、孙育良等。






评论】【谈股论金】【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
热 点 专 题
我国局部发生流脑疫情
田亮被国家队除名
2005年春运 票务论坛
万众瞩目央视春节晚会
澳网公开赛百年
2005新春购车完全手册
岁末年初汽车降价一览
北京在售楼盘分布详图
《汉武大帝》连载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