招商银行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滚动新闻 > 行业专题--邮政储蓄 > 正文
 

邮政储蓄高枕有忧(调查·聚焦)(图)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4年02月17日 02:43 人民网-市场报
  本报记者 杨曼 董颖
邮政储蓄高枕有忧(调查·聚焦)(图)
  2004年1月13日,中国建设银行一位人士透露,建行正在与国家邮政局邮政储汇局谈判,欲收编其800亿元的邮政储蓄资金。这位人士说,建行与邮政储汇局的谈判其实早已展开,“大约去年11月份开始,建设银行希望能通过大额协议存款的方式,购买邮政储汇局800亿元资金。”邮政储汇局有关人士没有否认该局与建行的谈判,只是“由于价格问题,目前还没有最终定案”。

  截至2003年8月,邮政储蓄已拥有高达8464亿元的储蓄资金,而这笔钱却一直处于休眠状态,犹如一只“困兽”,急需寻找出路。

  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央行后,不仅不能享受巨大的利差优惠,反而要为利率为1.98%的定期存款倒贴0.09个百分点的利差损失

  邮储改革箭在弦上

  邮政储蓄曾经历了十余年高枕无忧的日子。

  1986年在严重通货膨胀的形势下,我国重新恢复邮政储蓄将其作为回笼货币的一个手段。当时的操作办法是邮政储蓄把个人储户的钱收进来,转交给当时还未政企分开的中国人民银行,并被支付0.22%的手续费。此时邮政储蓄与央行之间完全是代办关系。

  从1992年开始,利差取代了手续费。由央行给邮局储蓄固定利率,用户的利息由邮政支付,利差收入构成邮政储蓄的毛利。邮政储蓄存款转存人民银行,其转存款利率为4.347%,比同期一年期定期存款利率高2.097个百分点,比同期活期存款利率高3.3498个百分点,比同期定活两便存款利率高2.339个百分点,转存款利率高,获利空间较大且无风险。

  在这种情况下,邮政储蓄获得了极大的发展,吸收了大量的存款。截至2003年8月底,邮政储蓄余额超过8400亿元,而且邮政系统3.2万个网点每年吸收的存款在1500亿元以上,邮政储户数量达到1.1亿户。

  然而,邮政储蓄的飞速发展却给央行带来了巨大的负担。当时央行给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是4.131%,而假设央行以最高再贷款利率———3.24%的利率转贷给商业银行,那么它仍然要承受0.891%的贴息损失,以邮政储蓄8000亿元的存款余额计,利差损失达70多亿元。

  为了扭转这个局面,2002年3月20日,央行将邮政储蓄的转存利率从4.6008%降至4.357%,对邮政造成了不小的震动。2003年9月1日,央行又发出通知,宣布自2003年8月1日起,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人民银行部分,按照金融机构准备金存款利率计付利息,即1.89%。这就意味着邮政储蓄新增存款转存央行后,不仅不能享受巨大的利差优惠,反而要为利率为1.98%的定期存款倒贴0.09个百分点的利差损失!

  这就使邮政储蓄陷入了被动局面,邮政储蓄改革箭在弦上。

  如果让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而运用资金是有风险的,那么,如何有效归避风险将成为重要课题

  危机意识由来已久

  其实,邮政储蓄的危机很早以前就已经存在。

  早在1999年,邮政改革的呼声就一浪高过一浪。央行甚至已经制定出了邮政储蓄银行的改革方案,并上报到了国务院,且得到了批复表示同意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导致停办。邮政总局不愿意落得为他人作嫁衣的尴尬境地,而且,邮政储蓄事实上已经成为中国邮政的主业,其贡献的利润占整个中国邮政的1/3,比例还在不断增长,成了中国邮政扭亏的重要筹码。

  2002年和2003年央行连续两次降低转存利率已经为邮政储蓄敲响了警钟,尤其是2003年的降息更是将其逼到了悬崖边。如果一年之内找不到出路,将亏损一笔巨款,所以,不愿放手的邮政总局必须想尽办法来弥补这一损失。

  继央行版改革方案后,国家发改委又制订出一套有关邮政储蓄改革的方案。这一方案的考虑重点之一就是找到平衡邮政储蓄业务与国家邮政总局利益的有效办法。发改委的方案中也提到了进一步拓宽邮政储蓄资金运用的渠道问题。邮政储蓄将加大中间业务开发力度,例如投资国债、政策性金融债券以及进入同业资金拆借市场等,都是邮储资金的主要出路。这时有人提出,如果让邮政储蓄自主运用资金,而运用资金是有风险的,那么,如何有效归避风险将成为重要课题。

  邮政储蓄的优势仍在于网点遍布全国大小城乡,邮政储蓄很难从邮政总局的管理体系中脱离出来

  风险规避任重道远

  邮政储蓄目前处于利息倒挂的处境,邮政储蓄必须要为自己的新增存款寻找新的出口。没有多少金融经验的邮政储蓄,又如何直面风云多变的金融市场呢?随着中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特别是利率市场化进程的稳步推进,邮政储蓄问题已严重影响到金融体系的安全运行和下一步金融改革的顺利开展。

  在资金吸纳上,邮政储蓄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因为邮政储蓄的一大特点就是储户多为个人,与普通百姓的生活密切相关,而当前邮政储蓄地位的危机状况,会使储户担忧自己的资金安全,不利于邮政储蓄进一步发展业务。

  由于中国邮政储汇管理体制的特殊性,邮政储蓄从一开始就是以特殊的身份出现的:一方面它独立于邮政局的其他业务;另一方面它又隶属于邮政局,没有独立的核算体系和行政管理机构,从而造成资金上的相互占用。邮政储蓄使用的是邮政局的场所和固定设施,在人员上交叉使用,邮政储蓄依托邮政,大量房屋、人员、设备都与其他邮政业务共用,资产很难划分。恢复开办邮政储蓄以来,邮政花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建设网点。时至今日,邮政储蓄的优势仍在于网点遍布全国大小城乡,而且邮递员每天穿梭于各城镇和乡村间,兼任储蓄代办员,为城乡居民提供了便捷的服务。这种情况下,邮政储蓄很难从邮政总局的管理体系中脱离出来。

  网点的优势、储户的优势,使邮政储蓄在社会经济生活的地位极为稳固,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然而现实却是邮政储蓄处于贴息赔本的尴尬境地,自身难保,这种相去甚远的局面使邮政储蓄成为一个矛盾体。分析人士称邮政储蓄就像是中国金融业存在了15年的一个怪胎———它不是金融机构,却从事着吸收存款的金融业务;它吸收存款,但却又不能贷款,资金只能够转存央行;它属于央行监管范畴,但其最高权力机构———国家邮政局储汇局,却接受国家邮政局垂直管理。

  在资金的自主运用上,邮政储蓄存款的主要使用方向有三个:银行间同业拆借、国债市场运作和商业银行的大额协议存款。一些人士因此提出质疑,从邮政储蓄的存款来源看,65%来自农村,可是,却几乎没有用到农村的建设上来,而是抽向了工业领域和城市。这样一来农村资金倒流回城市,削弱了金融支持农业的应有力度,影响了农村经济的正常发展,进一步加剧了中国金融的二元化格局。

  “没有风险而能够获得较高的收益本身就不符合市场经济的原理。”所以,邮政储蓄面临改革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现在,手握8000多亿存款的邮政储蓄,急需解决的问题就是解困,然而,无论今后邮储资金进行何种投资,其收益都将远远低于当年转存央行的收益。所以,改革任重而道远,坐享其成的免费大餐将成为遥远的过去。如何能够成功地改革,重现往日的辉煌,将成为邮政储蓄和经济学人士共同面对的课题。

  《市场报》 (2004年02月17日 第五版)





财经论坛】【推荐】【 】【打印】【下载点点通】【关闭





新 闻 查 询
关键词一
关键词二
彩 信 专 题
Twins
友谊第一乱世佳人
维他小子
多吃水果海底世界
有声有色
夏日狂哗依依不舍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3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4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