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村花卉世界:服务的经济学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3年07月28日 10:05 南方日报 | ||||||||||||
〉〉创业故事 前几日,“伊布都”台风登陆广东,陈村花卉世界的工作人员为了通知花商们做好防备工作,动用了传真、电话、有线广播多种手段。然而在1998年4月,当时的筹办人之一郑志民代表陈村镇政府第一次去上海向花商推介陈村花卉世界的时候,他怎么也没想到企业的今日会有这样大的规模。
那时的花卉世界只有郑志民一个人去招商,连拿带扛背了六个箱子,而对面展台一个同样来自陈村的小企业,就有三个人参加,郑志民说,那个时候觉得自己很凄惨。 陈村花卉世界的起点就来自那次上海之行,靠着好的产业模式,花卉世界招到了一百多户商家,从那个时候开始,这些商家就再也没有离开过陈村。 5年后,郑志民已经可以坐在公司明亮崭新的接待室里非常自信地对记者说:“在花卉产业这个领域,陈村在国内还没有对手。” 做大市场着眼长远 现在的陈村花卉世界可以用这样一些数据来概括:吸收300多家国内外著名花卉企业进驻经营,引入资金4.3个亿,2002年的交易额是10个多亿。当年极力反对建设花卉市场建设的当地花农现在都笑得很开心。道理很简单,蛋糕做得大了,每个人吃到的也就多了起来。 事实上,陈村的花卉市场从1983年开始,每年都有一个迎春花市,但那个时候还完全是分散的农户经营,花农就在大路两旁卖花,档次很低。 陈村镇政府想建设一个集批发、零售、科研、旅游、拍卖于一体的花卉市场。然而在当时,除了资金、土地等问题外,当地花农们害怕新的客商“抢饭碗”的忧虑心态,是陈村遇到的最大的问题。当年的筹办人要给农民细细算账:一年半年内冲击肯定很大,但从长期来看,通过专业化、规模化种植和批发,市场肯定会做得更大,大家分得的利益相应都会增加。 做什么样的市场和服务? 当年的筹办人在规划花卉市场时,做了四步的计划:第一步,用两到三年时间把陈村花卉市场做成一个种植和销售相结合的市场;第二步,再用两到三年,使其成为一个专业的、在全国有相当地位的批发市场;第三步,把花卉世界发展成一个集拍卖、进出口、旅游、展览、科研于一体的综合型的市场;第四步,引入私人财团,进一步扩大公司的发展。 最大的争议是定位的确立,陈村一心想做市场,而很多反对的声音则是希望同时也做生产,在配套服务当中还应包括旅游。但坚持下来的,还是种植与生产分离、首先做好配套服务,当时预计用8到9年时间达到前三步,后来陈村只用了四年。 统计显示,花卉业现在已经成为了我国的新兴产业。从2001年的数据来看,销售额已经达到了215.8亿元,出口创汇8000多万美元,全国大大小小花卉批发市场有2000多个,零售花店2万多个。这是一个巨大的蛋糕。 陈村人认为,他们的成功在于没有和花商抢花卉种植的利润,而是完全定位在服务,如销售、展览、进出口服务、物流等,不直接参与生产。因为他们相信如果他们也和花商竞争,双方合作就缺乏互相信任的基础,市场会陷入恶性循环。 国内现在有不少对陈村模式的模仿,甚至具体到大门的设计都和陈村相同这一细节,然而大部分这样的市场都失败了。投资花卉产业有什么秘诀?花卉世界的忠告是:“要根据自己当地的实际,根据产业的实际情况进行定位,明确自己与花商、物流等的分工。” 本报记者 王晖辉 实习生 李静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