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龄:36
出生地:安徽无为
教育:硕士(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
主要公司:比亚迪公司(www.byd.com.cn)
公司总部:广东深圳
第一次上市:香港主板——1211比亚迪股份(2002年7月)
主要行业:充电电池
资产:1.5亿美元
富豪排名:第41位
1990年,王传福在北京有色金属研究院读完硕士学位,研究方向是电池。毕业后他进入该院301室工作。1992年,26岁的王已被破格晋升为高级工程师、副教授,还曾带出过一批研究生。从1990年起,移动电话在国内方兴未艾,当时买一部大哥大要花2-3万元,但购买者仍趋之若鹜,充电电池市场也因此成了一块诱人的肥肉。在研究了多年电池的王看来,做电池技术不是问题,关键是要上规模,才能做出大事业。
1993年,王下海到深圳比格电池厂任总经理。在有了一定的企业经营和电池生产的实际经验后,王决定单干。1995年2月,王向作投资管理的表哥吕向阳借了250万元钱,领着20个人在深圳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历程。王从深圳莲塘的旧车间起家,注册了比亚迪科技有限公司。
当时国内的厂家做充电电池多是买来电芯做组装,但王从一开始就把目光投向技术含量最高的电芯生产,它是充电电池核心部件,也是利润最丰厚的一块。后来,称霸市场的日本电池制造商宣布本土将不再生产镍镉电池,王意识到这是中国电池企业的一个黄金机会,决定马上生产镍镉电池。
那时,日本的一条镍镉电池生产线需要几千万元投资,王买不起也根本买不到(日本禁止出口)。于是王决定自己动手建一些关键设备,然后把生产线分解成一个个可以人工完成的工序,只花了100多万人民币,就建成了一条日产4000个镍镉电池的生产线。利用成本上的优势,通过一些代理商,比亚迪公司逐步打开了低端市场。王1995年卖出了3000万块镍镉电池。
为进驻高端市场,争取到大的行业用户和大额订单,王不断优化生产工艺、引进人才,并购进大批先进设备,集中精力搞研发,使电池品质稳步提升。王还经常出国参加国际电池展示会,直接与能下大订单的摩托罗拉等大客户接触。获得了客户的认可后,王的订单源源不断。
1996年,比亚迪公司取代三洋成为台湾无绳电话制造商大霸的电池供应商。大霸是电信巨头朗讯的OEM,比亚迪公司因此成为朗讯的间接供应商。1997年,比亚迪公司镍镉电池销售量达到1.5亿块,排名上升到世界第4位。
在镍镉电池领域站稳脚跟后,不甘寂寞的王又开始了镍氢电池的研发,并从1997年开始大批量生产镍氢电池。但此时恰逢东南亚金融风暴,半数以上产品出口的比亚迪公司遇到了困难。此时,王的表哥吕向阳通过其所有的广州融捷投资管理集团向王投资1660万元,使比亚迪公司注册资金从450万元扩大到3000万元,其中包括王个人从银行贷款的640万元。这一年,比亚迪公司镍氢电池销售量达到1900万块,一举进入世界前7名。
此后,王把目光放到了欧美和日本市场。1998-2000年,比亚迪欧洲分公司、美国分公司先后成立,日本厂商后院起火。1999-2000年,比亚迪公司在这些市场势如破竹,大客户名单上出现了松下、索尼、GE、AT&T和业界老大TTI等。
2000年,王投入大量资金开始了锂电池的研发,很快拥有了自己的核心技术,并于该年成为摩托罗拉的第一个中国锂电池供应商。2001年,比亚迪公司锂电池市场份额上升到世界第4位,而镍镉和镍氢电池更是上升到了第2和第3位,实现了13.65亿元的销售额,纯利润高达2.56亿元。
目前,比亚迪公司日产镍镉电池150万只,锂离子电池30万只,镍氢电池30万只,总体成本要比日本对手低40%,有60%的产品外销。在锂离子电池和镍氢电池领域仅排在三洋、索尼和松下之后,成为与这3家日本厂商齐名的国际电池巨头。中国其它任何一家电池生产商的最高产量仅及其10%。
2001年7月,比亚迪公司以H股的形式在香港主板成功上市,王的持股比例为22.8%,是单一最大股东,其它34位高级管理人员也获得了高达22%的股份。此次IPO融得的资金,王将用于进一步扩大生产规模,并将在汽车电池、燃料电池方面与日本厂商“有场战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