晏俊/文
足球与经济,两个看似不搭界的家伙,现在打得火热。足球就是产业,球员就是商品,球迷成了消费者。我们的“世界第一运动”、曾经的艺术足球、唯美足球、米卢老头所推崇的快乐足球,说到底还是经济足球。
其实,足球与经济的主题是相同的:即人们选择一种什么样的生活方式以及相互之间如何进行交易。选择足球,就是选择了一种生活方式,我们付出了金钱与时间,球员付出了精力与劳动;我们获得了满足与快乐,球员获得了金钱与荣誉。这就是我们与足球之间的交易。
足球就像娱乐圈,球星如影星,看一场九十分钟的足球,其实与看一场电影没有多大的分别。他们给予我们的服务都属于精神享受的层次,因此足球应该划归服务业的范畴。足球场上,球星荟萃、星光闪闪,“万人迷”的贝克汉姆、“外星人”罗纳尔多、“忧郁王子”巴乔、“野兽”埃德蒙多,英国人的绅士风度、巴西人的桑巴热舞、意大利帅哥的南欧风情,环肥燕瘦,各具特色,足以满足广大球迷不同的口味。
足球就是一场“造星”运动,俱乐部在包装一个个的帅哥、巨星,而人们则在狂热地追星。于是,新闻媒体津津乐道于球星的绯闻轶事,关心贝克汉姆的新造型、莫希干人式的头发、酷酷的耳钉,对他的辣妹妻子品头论足,猜测贝克汉姆下一步是拍电影、还是拍裸照,几乎忘了他还踢得一脚精准的任意球以及那“灵巧得能拉小提琴”的左脚。球星不论在场上,还是在场外,都极具娱乐功能。这就是商业化的足球,超级球星就是国际品牌,他全身上下每一个毛孔都散发着金钱的气息。而我们看到了足球,还看到了与足球无关的东西。
足球如同IT业,都是烧钱的主儿,投资足球要有每年拿几千万砸水里的气魄,钱少就别玩了。搞足球,先期投入叫积淀成本,也就是说这些钱只是垫底,今后花钱的地方还多。足球俱乐部就像网络公司,挣钱的手段少、花钱的地方多,舍不得大把烧钱,就别想以后挣钱;当然以后也不一定能挣到钱。网络公司做好了,就是雅虎的感觉;足球俱乐部做发达了,那也就像英国曼联,不论什么东西印上“曼联”两个字就可以卖钱。不过,现在的中国足球俱乐部也与国内的IT产业同步,几乎没有赚钱的,都处于春寒料峭的阶段。广东足球全面退潮、全国各地的足球俱乐部惨淡经营,或转让、或退出,大旗不倒的就只剩下上海申花。
足球是一部赚钱机器,这项大众体育运动正被一浪高过一浪的商机重重包围。职业化以后的中国足球,尽管球员的水平不见涨,但收入是涨得很快的,足协也变富了,职业联赛的电视转播权的出卖、门票收入、与足球比赛相关产品的销售收入都在呈几何级数增长,以足球产业为龙头的体育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份额越来越大。
足球比赛商机无限,首次将中国队“神奇”地带进世界杯的国家队主教练米卢,在十强赛后的一个月内,广告不断、走穴频频,创收近百万元;而国家队球员杨晨、李玮峰、孙继海等人也是身价倍增,在电视广告上频频露脸。要不是看在世界杯的份上,谁想天天在电视见到米卢皱巴巴的老脸。
世界杯已不仅仅是足球比赛,更是一场金钱的盛会,1998年的法国世界杯吸引了250万名现场观众、370亿电视观众,耐克、彪马等诸多国际知名品牌,在世界杯上一掷千金。而此次世界杯,韩国预计可获利47亿美元,相当于其GDP的1%,而日本则可赚得20多亿美元。世界杯简直就是一只下金蛋的母鸡。
而我最喜爱足球的理由,是它颠覆了经济学中贫富差距的悬殊,无数像我一样普普通通、收入不高的人,可以抱一罐啤酒坐在球场边,大呼小叫、手舞足蹈,或鼓掌、或骂他们“臭脚”;而那群比我们富得多的千万富翁们,正穿着短裤、在球场上卖力地狂追一只小皮球。
动感短信、闪烁图片,让您的手机个性飞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