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厉以宁:中国股市暂无转熊可能(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4日 10:08 南方都市报

  机构调整没涉及金融

  国务院需要考虑,有一个协调金融政策的机构,这样才不会政出多门

  南都:中国现在的国家金融管理架构是由央行、银监会、证监会、保监会这所谓的一行三会的管理架构下,过去几年颁布的货币政策财政政策,有时候是相互抵触与制约的情况,在他们各自为政的情况下,是否制约了很多政策的效果?

  王东京:可以认为是抵触,也可以认为是补充,财政政策和货币政策有一个搭配的问题。如果货币用扩张性的货币政策,财政一般就采取紧缩的财政政策,一个松一点,另一个就会紧一点。要问这是冲突还是补充,得看你从哪个角度去看。

  财政与银行不能合起来。政府要用财政资金提供公共服务,而银行是市场运作的,两者运营逻辑是不一样的。单就现在金融体制来讲,国际上多数发达国家都实行混业监管了,而我们是分业经营、分业监管。在美国混业经营的时候,我们开始分业经营。最初,上世纪30年代大危机之前,美国金融业就是混业的。大危机以后,大家认为资本市场的泡沫主要是监管不力,后来就开始分,把金融、保险、银行通通分开。90年代开始美国开始合,而那时我们开始分。问题是随着资本市场的发展,银行与保险、证券的业务在交叉。业务一交叉,监管就出问题了,保险公司买股票归证监会管呢,还是归保监会监管?这就不好办了。所以这个体制将来还要看,现在整个国际潮流是混业经营、混业监管。

  南都:现在大部制炒得很热,中国是否需要一个大一统的金融机构凌驾于“一行三会”之上进行一个有效的机构整合?

  厉以宁:我觉得这次大部委的调整还没有包括金融,但是“一行三会”的情况存在,这提出了一个问题,需要国务院领导考虑,应该有一个协调金融政策的机构,这样就不要使政出多门,相互矛盾。但是金融政策的协调机构究竟怎么建呢?这个方面的讨论还是挺多的,但是现在我看这次国务院的机构调整中没涉及到这个问题,只是在交通运输、农林水利、国土资源等方面,不知道最后怎么样。照理说在一行三会之上有一个经济协调办公室也可以嘛。在机构改革中再多征求意见,听取大家意见。我自己认为,国务院讲的就有一个金融协调、统一金融方面的政策,可能对下一步的稳定金融、稳定股市都是有效的。

  王东京:按照市场发展规律,是应该统起来管理。这个大部制改革方案里面可能有金融机构方面的改革,近期会不会具体实施,很快就明朗了。事实上,现在已经开始混业经营了,分业监管导致边界不清晰,监管的交易成本很高,从逻辑上讲应该是统合起来。

  仲大军:太有必要了!中国这个计划经济的部门格局,太有必要调整了。比如北京,各个部在北京各个地区,东南西北各坐落一个,全都这么隔离。这种状况对国家各部门相互的沟通,统一管理,很不适应。特别是北京交通这么混乱,开个会半天到不了,影响很大。我们到日本去,夏关大厦一个大楼有十几个部,办什么事都在一个楼里,吃饭都在一个大食堂,没有小团体主义。

  中国发展到今天,要整个重新打造行政中心。各个地区市政府大楼盖得都堂皇,但是各个部门没有都集中在一起的,仍然各自为政。应该花几百亿另开辟一块地方,到北京顺义,到北边的地方划出一片地来,搞个行政中心,另外打造一个“首都”。

  不要行政干预房价

  如果人们对楼市的预期真的改变了,房地产业崩盘,对国民经济发展会后患无穷

  南都:央行上个月发布了去年第四季度的货币政策执行报告,报告显示在去年宏观调控下,房地产市场投资结构有一个优化,全国房价总体涨幅较高,但是部分城市涨幅有一个趋缓的迹象,在你看来,房价涨幅依然较高的背后有哪些因素,国家在控制房价方面还应该做哪些努力?

  仲大军:涨幅依然较高,说明需求依然较强。扣除投机因素,居民自发的对房地产的需求还是比较大的。前两年在投机和需求双重的作用下使房价较高较快地增长。2007年对投机进行强有力的遏制,投机力量消失了,它对房价拉动减弱,但是消费需求还是很大,对房价的拉力还是很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房价有一定回调,但是幅度不是很大。开发商还是看市场行情,如果需求很大的情况下,房价还不会深度回调、大幅下降。

  王东京:房地产业是现在的支柱产业,如果真有风吹草动,真出问题的话,那么经济也就会有大问题。政府老是说房价过高,如果人们对房市的预期真的改变了,房地产业崩盘,对国民经济发展会后患无穷。所以一定要冷静客观地看待这个问题,最好不要用行政方法去做,可以用市场去引导。

  股市没有转熊可能

  中国经济仍有相当高的增长率,中国股市是基本封闭的市场,受国际影响有限

  南都:去年股市如坐过山车,中国老百姓现在对股市很担心。

  厉以宁:主要是股民有四个担心:担心美国次贷危机对中国的影响;担心中国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担心上市公司太多,供给量太多;再就是大量新股民因为经验不足而形成的心理压力。

  上市公司的质量从今年看,企业的改制、上市公司的质量是提高的,企业也是重视技术创新这个问题的。股市有一个平台一个平台,顺着平台在往上走。但是股指越高,调整期就越长,调整期的波动就会越大。从2000点上到3000点的时候,调整一段时间,就上了4000点。这是又一段调整,调整期就比较长了。到5000点,5000点就更高了,调整期就更长了,调整期的波动就更大了。所以说调整是正常的,宏观经济大局没有出问题,只要上市公司质量普遍比较好。

  南都:现在股市大跌一个月,股民还没有从平安增发的阴影中走出来,马上浦发银行又来了。一个上市融资三四百亿,针对这种只顾自己大量圈钱而完全不顾市场死活的行为,政府是否应该有更大的作为?

  厉以宁:对证监会来说,越是这种形势之下越要加强监管,不要再出现内幕交易这些东西,这就会扰乱人心,使人信心丧失,这点是重要的。广大股民应该了解到,虽然宏观大趋势是好的,上市公司的质量也有好的表现,但也应该理性投资。

  仲大军:这个圈钱还不是圈到中国,圈到外资里了,这是最可恶的。平安大股东都是香港的,外资持有相当大的比例,全部圈给别人了。自己也拿到一部分,大量的是外资获利。中国政府审核这样的企业上市,就等于让外国到中国抢钱。我都不知道外资的上市,每年中国股民能分红多少。关键问题是监管层不要让这些巨无霸跑到市场圈钱。以前我有句口号:“宁要一万家公司上市不要一万点”,我们不要高点位,我们要千千万万中国的中小企业都能上市,真正的融资、活跃经济,而不是巨无霸跑这圈钱。这样一种搞法,股市搞活才怪呢。主要是这个问题而不是印花税的问题,要看清重点。

  南都:另外股指期货今年要登场,这个会对股市带来哪些影响?您对中国2008年的股市有一个怎样的预期?

  仲大军:带来对冲机制吧,对炒家带来一个反向操作,这么一种手段而已。至于对股市有多大作用,现在还很难看出来,因为就现在这样的工具,中国股民会怎样利用,还很难说。

  厉以宁:决定股市的基础,一个是宏观经济形势,一个是上市公司的质量。因为自从股权分置改革以后,中国的股市已经步入到正规的情况之下,宏观经济形势是看好的。连续几年的10%以上的高速增长,今年的增长按照势头看,完成9%到10%还是有可能实现的。所以宏观经济形势这点没有问题,中国不会出现经济的衰退。

  股市转熊有两个条件:一是一国经济处于衰退当中,二是要看一国股市受到国际影响有多大。就中国的目前情况来看,中国经济还在增长,仍具有相当高的增长率;其次,目前国际股市有涨有跌但并没有转熊,再加上中国股市是基本封闭的市场,因此受到国际的影响有限。因此,股市转熊的两个条件在中国并不具备,没有从牛市转为熊市的可能。

  另外我们还应看到两个条件对股市是有利的。第一个就是两税的统一,这点对国内企业是利好的消息;第二,人民币还在继续升值,从升值这个角度讲,资产的含金量是增大的。

  所以我认为股市大盘没有什么问题,政策也很明朗。一下子上市过多,融资过多,会短期地冲击股市,但对大局没有太大影响。因为这几天来看,它调整、改动是正常的,但是要看到2008年现在刚开始啊,才过了两个月,所以我们得往长计较。

  经济存在不确定因素

  如果GDP下降,失业率就要升高;物价上涨也会降低经济运行

  南都:国务院国资委副主任王瑞祥日前指出,当前我国国内外经济形势还有多种不确定因素和潜在风险。据您分析,这些不确定因素和风险包括哪些方面?

  王东京:打个比方,中国经济就像一个航母,是一个很大的经济体,人口多,就业压力大,所以中国经济一定要保持持续稳定增长。不仅要持续稳定,还要保持一定的高速度。从奥肯定律来讲,失业率和GDP的增长有一个比例关系,失业率下降1个百分点,GDP就需要增长2.5个百分点。如果GDP下降2.5%,我们的失业率就要升1%.1%是多少人?过千万。所以说,就业问题是个很大的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经济增长不能低于9%.过去中央提的是8%,现在执行起来基本上是9%、10%、11%.为什么这几年我们就业形势好一些,就是因为我们的速度发展快一些。如果真要把速度压到9%以下去,那失业等很多问题就会产生,就容易出问题。

  仲大军:不确定的风险,一个是国际上的波动对中国的影响,就是美国发生资产危机了,经济衰退了,会导致国际市场的供求关系怎么样?这场资产危机导致的金融风险,还包括国内的政策变化,像两税合一、《劳动合同法》出台,导致广东一些地方大量的外资关闭。有些低成本的、完全依靠廉价劳动力的企业搞不下去了。搞不下去也不是坏事,中国劳动力越来越紧张,劳动力没多少了,那种企业倒就倒,没什么了不起的。

  至于中国自身的问题,就是防止通胀影响企业的形势。物价上涨企业承受不了,就会降低经济的运行,会导致就业的问题和收入的问题,国家非常担心经济降温后带来的社会收入和社会生活问题。中国经济很难得到红红火火的拼命增长,降降温没有关系。

  统筹:本报首席记者 南香红

  采写:本报评论记者 陈亮 实习生 张磊 程岳 陈雅婷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