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孙立平:走出体制性拘谨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3月01日 19:57 经济观察报

  孙立平

  清华大学社会学系教授thslping@263.sina.com

  在本专栏 《有感于美国皇帝和海螺共和国》及《有感于两次罢工》两篇短文中,我要讨论的其实是这样一种现象,即一种可以称之为 “体制性拘谨”的现象。

  体制在中文中的另一种称谓叫制度,在英文中是institution。著名经济学家诺斯教授认为,“制度是一系列被制定出来的规则、守法程序和行为的道德伦理规范,它旨在约束追求福利或效用最大化利益的个人行为”。对于这样一种外在于人的制度,人们往往将其看作是一种完全客观的东西,但其实不尽然。

  英国著名女人类学家玛丽·道格拉斯曾写过一本书,叫作《制度是如何思维的》。这个书名就是有意告诉我们,制度是会思维的。她在书中讲了这样一个虚拟的例子:假如有5位探险者被困在一个被堵死的山洞中,虽然外面的救援工作在进行,但需要10天左右的时间才能将山洞打通,他们才能获救。而这时5位探险者的食物已经用尽,无法维持到救援成功的时刻。现在,惟一的办法是牺牲其中一名成员,让其他4人食其肉以维持生命。那么这5个人将会如何解决这一困境呢?道格拉斯给出的答案是,这5个人的决定,取决于他们生活于其中的文化制度,即取决于其观念制度,以及这一观念制度下人们的行为规范。后来,周雪光教授也写过一篇同题的文章,来讨论“雀巢奶粉碘超标”事件。

  制度是会思维的。这样的一个命题使得我们对制度的认识有了一个很大的进步。但学者们最终还往往是将制度的思维归结为人的思维,即制度的思维是通过人来进行的。于是人和制度,又被简单地混在了一起。在这里,我特别想要指出的是这样一点,制度的思维与制度中人的思维并不完全是一回事,制度的思维与人的思维有时是很不相同的。制度的思维往往是通过一种特有的制度逻辑体现出来的,反过来说,我们能够看到的、觉察到的制度的逻辑,实际上就是制度思维的结果。这样一来,制度是如何进行思维的,就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了。

  记得还是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或80年代初的时候,当时我还在北大读书,一次不经意间在一本地方性的文学杂志中读到一篇小说,由于年代久远,小说的题目,杂志的名称,乃至作者,都已经忘记了(后来再也没有看到有人提及这部非常有意义的小说),但故事的情节在近30年后还记得很清楚。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位即将复员的战士,为了能在复员后找到一个好点的工作,想在复员前解决自己的入党问题 (当时是否党员与能够找到什么样的工作是有直接关系的)。于是,他在人们的建议之下,就开始不断给指导员送礼,为此花了不少钱。但直到他离开部队的前一天,入党问题还是没有解决。晚上,他冲到指导员的办公室,与指导员大吵起来。突然间,他看到办公室有一支枪,他抄起枪就对准了指导员的脑袋。在附近的连长听到了吵架声,推门进来一看,战士已经将枪对准了指导员的脑袋,怎么办?如果强行夺枪,很可能走火伤了指导员。情急之中,他想起不久前看过的一部电影中使用精神威慑法的情节,于是一边向战士走过去,一边大声说,“你开枪呀!”、“你开枪呀!”战士愣住了(怎么这时候还有人叫我开枪?),连长缓缓走过去,将枪口按下,避免了一次恶性事件的发生。

  事件的处理过程开始了。那个战士被处分是必然的。接着受到处分的是连长,处理的理由是“为什么战士的枪口已经对准指导员的时候,你还说‘你开枪呀’”。连长的自我辩护当然是,“我使用的是精神威慑法”。但体制无法承认精神威慑法,因为在体制只能承认的政治逻辑中,是无法将精神威慑法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的。体制能够承认的,只能是“在枪口已经对准指导员头部的时候,你说的是‘你开枪呀’”这样一个再简单不过的事实。这个时候,参与研究处理决定的人,作为单独的个人,也许会理解这当中的精神威慑法,能够理解那位连长的真实用意,但作为一种体制是无法理解甚至无法承认这一点的。

  当然,以上所说的体制,也许应当加上一个限制词,就是“当时的”体制。因为那时是改革开放刚刚在启动,中国社会刚刚从文革走出来,社会氛围还带有改革前社会的浓重色彩。而从这里要讨论的问题的角度看,改革前的中国社会是一个典型的体制性拘谨的社会,这种拘谨的极端形态,就是人所共知的僵硬性。在那时,即使是按照当时的标准在政治上没有任何问题的一个人,或是因为紧张喊错了一句口号,或是不小心打破了领袖塑像,在政治上都会被当作反革命而遭到严办的故事,曾经不止一次地发生过。在类似的事件中,处理他的人或周围的其他人不知道他是无意的吗?不是。但人们却无法为他进行辩护。因为在巨大的政治压力面前,体制无法承认“无意”、“不小心”等构成这个事件的极为重要的要素,体制只能根据简单的表面现象进行思维、判断和处理。

 [1] [2] [下一页]

    新浪财经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诚招合作伙伴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