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王自力:我国CPI指标计算存设计缺陷(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6日 03:20 第一财经日报

  1985年通胀率达到10.2%;1988年通胀率达到12.1%;1994年通胀率达到20.6%。

  2006年通胀率达到3.6%,其实不高,但去年一路高歌猛进的CPI可能会将曲线迅速拉升到高位。1992年到1994年是这个规律,1986年到1988年也是这个规律。如果按5~8个点迅速增长、2年到位的规律,去年实际通胀率应在8%左右,今明两年到达高峰。果真按此发展,目前面临的这轮通胀绝不可等闲视之。

  通胀的特征

  需要指出,以上是以GDP紧缩系数来衡量我国通胀的真实情况,由于国家统计局数据的滞后,通常很难用以进行即期经济形势分析和决策。因此,较多时候还是采用CPI指标来衡量通胀。

  但我国CPI指标的计算有着设计缺陷。与国外相比,我国的CPI统计中不仅食品价格比重过大,居住、医疗、教育的比重过小,而且在居住类指标中只考虑了租房价格,而不是商品房销售价格。这样一来,统计上显示的物价上涨显然弱于生活中人们的真实感受。在美国,CPI体系中居住类的权重为42%以上,中国则只有13%。住房类在整个CPI指数中的比重过低,不仅没有反映中国居民实际消费模式的变化,也使国内房价的快速上升不能在CPI中得到反映。也正因为这种CPI统计体系的缺陷,使得中国CPI不能真实地反映国内居民消费、服务价格和消费模式的变化,从而使中国居民对通胀实际感受与国家统计局公布数据存在不少的差异。

  通胀的表象是物价上涨,但其根子是货币问题。

  通胀的发展趋势

  无论成因如何,通胀问题都与货币供应有关。我国目前发生的通胀也是如此,尽管可以从不同角度去寻求原因,但其根本原因仍然是经济中货币流通量过多,即所谓的流动性过剩。

  近年来我国贸易顺差持续扩大,国外资本大量涌入,再加上我国实行银行结汇制以及以稳定汇率为目标,使中央银行不得不被动大量收购外汇作为外汇储备。我国外汇储备2000年1月末只有1561亿美元,到去年末上涨到1.53万亿美元,外汇储备与M1(狭义货币)之比从2000年1月末的23%上升至去年末的73%。外汇占款的增加直接导致基础货币投放,随着国外净资产占货币供应量的比重和外汇占款占中央银行基础货币比重的上升,国外净资产的增长对基础货币增长已经具有巨大影响。

  由于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如果人民币汇率升值进一步加快,将有效减轻基础货币被动投入压力,缓解流动性过剩格局,从而抑制通胀恶化。换句话说,尽管目前我国货币供应量的高速增长使未来我国面临通胀压力,但我国的货币扩张主要是由贸易顺差和外资流入引起,因而是可控的。

  我国自2005年7月放宽人民币汇率调整幅度以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便开始缓慢爬升。2005年6月末到去年末,我国外汇储备由7110亿美元增加至15282亿美元,增加114%。与之相对应,人民币对美元汇率由8.2765上升至7.3046,升值11.74%。按此计算,由于人民币升值使得我国基础货币投放至少减少7942亿元,相当于此期间基础货币投放约30%。可见人民币汇率升值冲减流动性的能力是非常强大的。有理由预期人民币汇率升值会进一步加快,而人民币汇率升值将有效抑制我国基础货币被动投放的格局,最终减轻物价上涨压力。

  (作者系人民银行郑州培训学院院长)

  王自力

[上一页] [1] [2]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