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胡德夫:是歌手更是战士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6:18 经济观察报

  本报记者 刘溜/文

  肚腹圆挺,须发银白,深棕中泛紫的肤色,面容沧桑坚毅,带着骨子里不驯服、不妥协的威严感,这样的一个人站在台上,唱出一连串 “naruwannaiyanayahoiyahohaiyan”时而低回、时而激昂、时而悲凉、时而振奋的没有歌词的歌声,用简单的虚词传递出生命最深沉的情绪与力量。

  这个人便是被称为“台湾的鲍勃·迪伦”的胡德夫。2006年7月和2007年5月,胡德夫先后在北京愚公移山酒吧和北大演出两次,只凭一架钢琴和他粗犷的歌声,便打动了众多听众。

  57岁的胡德夫出道颇早,他从台湾传统歌谣中汲取营养,创作出数十首与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歌曲,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便唱红了整个台湾。然而此后的一二十年间,他为台湾原住民争取权利的决绝明显超过了对歌唱事业的热爱。

  有关他的一个英雄之举,发生在1985年。时任“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会长的胡德夫和几位会员前往原住民所在的南投县仁爱乡山区,参与当地山胞的省议员选举活动。在入山的哨口处,警察局局长率领二三十名警察封死路口,堵住他们的去路。

  交涉无果,胡德夫抽出一把美工刀说:“请让路,这是我们原住民的地和路,再不让路我就当场切腹!我就是流血倒地也要过去,一切后果由你们负责。”说罢他就往自己腹部向右划出一条血道,警察局长大惊,只好让出道路,胡德夫便向着中央山脉深处——踏月村大踏步而去。

  以这样的勇气和无畏,多年来胡德夫倾心倾力于台湾原住民运动,以至于他的另一个身份——民歌歌手退而居其次。如今原住民运动已经停摆,当年共同作战的会员也早已分化,胡德夫却仍然壮心不已。去年,他参加施明德的倒扁运动,在街头为捍卫民主自由而唱,其歌声让在场的施明德激动落泪。

  2005年,在唱了36年民歌后,胡德夫发行了他的第一张专辑 《匆匆》,囊括2006年台湾金曲奖的六项提名,获得最佳歌曲奖和最佳作词奖。不久,胡德夫又获《南方都市报》华语音乐传媒“最佳国语男歌手奖”。

  他终于又回到了音乐中。

  美丽的稻穗

  胡德夫五六岁时,五音不全的父亲每天晚上一杯酒落肚后,就唱起一首卑南族的歌曲来,那首歌叫《美丽的稻穗》,是父亲的老同学陆宝森写的,给胡德夫留下深刻印象,听了一两年,胡德夫把这首歌记在了心里。

  这个曾经骑在牛背上的小孩,1950年生于台东卑南族的太麻里山谷,父亲是卑南族,母亲是排湾族。

  他放牛时就躺在山坡上,远处左边是大武山,右边是太平洋。太平洋的风是他最早的一件衣裳。那些风吹过椰树、槟榔树和海岛上的村庄,带来了玉兰花香,“那是自然,尊贵而丰盛”。

  12岁时,胡德夫提着一只木箱,赤脚,鞋子挂在肩上,步行到高雄,再乘车到台北去淡江中学上学,第一次看见黑黑的冒烟的火车,他吓得跌倒在月台上。

  刚到学校时,胡德夫很不适应,别人听不懂他的母语,他也不大明白别人的话。好在老师和同学都会帮助他。每天上课前,老师会带领学生唱20分钟的歌,而一位加拿大籍的老师,还将胡德夫与另外三位原住民同学组成了一支四重唱小组,演唱黑人灵歌与教会音乐。

  有一回,同学们叫他唱家乡的歌,胡德夫就把父亲唱给他听的那首歌拿出来唱,结果绝大部分都唱错了,不仅调子错了,有些歌词也是他自己临时编上去的。

  1968年,胡德夫考入台大外语系。为了给生病的父亲凑手术费,他到最有名气的哥伦比亚咖啡馆唱歌,那儿文人艺术家云集。酒吧演唱收入不菲,胡德夫一度是台北身价最高的酒吧歌手。

  咖啡馆里灯光明亮,二楼的角上有一支直立式麦克风。长发及肩的胡德夫每晚在这里驻唱。张艾嘉逃学坐在那儿,胡茵梦想着有没有机会上台,被称为台湾民歌运动之父的杨弦也经常在此出没。哥伦比亚咖啡馆后来被称为民歌的摇篮。

  胡德夫与李双泽的第一次见面便是在哥伦比亚咖啡馆,李双泽坐在角落里听胡德夫唱歌。李双泽问他,“嘿!你是哪一族?卑南族吗?卑南族有歌吗?唱唱看嘛!”胡德夫犹豫了片刻,然后唱起了《美丽的稻穗》。

  李双泽听后极力鼓励他唱自己的歌,杨弦听到后也问还有没有其他歌。杨弦向胡德夫学习卑南语唱 《美丽的稻穗》,后来把它灌进自己的唱片。

  在他们的催促和鼓动下,胡德夫决心学一些其他族群的歌,并试着自己去创作。同时他知道《美丽的稻穗》有些地方自己唱错了,于是回到父亲的部落,跟姑妈们把这首歌学回来。

  “这个歌可以说到现在是我的身份证,虽然我在族里面唱的不是最好,但我就一直带着,是给自己壮胆用的一首歌。”他说。

  美丽岛

  李双泽是胡德夫生命中的一个重要人物,留给他一段悲欣交集的记忆。2006年7月北京愚公移山演出过程中,台下有观众向胡德夫喊“李双泽与你同在”,事后胡德夫感慨道,“他是甩不掉的”。

  七十年代,台湾社会仍处于戒严之中。那时美国已全面介入越战,驻台美军上万,间接带动了酒吧业的蓬勃发展。原住民山区的年轻人陆续来到城市找工作,在最底下的矿坑挖煤,在最高的脚手架上盖大楼,或是顶着风浪去最远的海洋捕鱼。“灿烂的烟火/点点落成角落里的我们”,这是后来胡德夫写下的歌词。

  但推开旋转门,进入高级餐厅,李双泽痛心地看到,“桃木细雕桌椅,落地窗加腥红地毡,绅士淑女,珠光宝气;牛排滋滋作响,刀叉杯盘交错;胡德夫在钢琴后,钢琴随着旋转台转……”。

  自打相识后,胡德夫转战到哪儿唱歌,李双泽就跟到哪儿,坐在一边等打烊,然后俩人一起唱歌。“对我来讲他是锲而不舍,我是一直想逃离他的”,胡德夫说毕哈哈大笑。

  1974年,在李双泽的催促下,胡德夫举办了他的第一场个人演唱会。胡德夫本没想到自己能开演唱会,李双泽说你可以的。演唱会从头到尾都是李双泽在帮他,列曲目表,作海报去四处贴。

  同年,在台湾一所大学的演出中场,当看到歌手们纷纷唱的是西洋歌曲时,李双泽手持一个可口可乐瓶子走上台高呼,“我们能不能唱自己的歌曲?”然后将可乐瓶子砸到地上。从此后,一场以“唱自己的歌”为口号的民歌运动开始了。

  1977年夏天,李双泽写下了一系列歌曲,其中有《美丽岛》——“婆娑无边的太平洋/怀抱着自由的土地”,还有 《少年中国》——“我们隔着迢遥的山河/去看望祖国的土地/你用你的足迹/我用我的哀歌/你对我说:古老的中国不要乡愁/乡愁是给没有家的人/少年的中国也不要乡愁/乡愁是给不回家的人”。

  写完歌不久后,当年的9月,李双泽在淡水游泳时为救人溺水身亡,年仅28岁,令胡德夫痛惜不已。

  此后,胡德夫加入到下乡义演、“关怀台湾雏妓”等社会活动中,他见到一位被救出的雏妓,子宫都已溃烂,她本是山里的小女孩。为此他写出了《大武山,美丽的妈妈》,“你是带不走的姑娘,是山谷里的小姑娘”。

  最最遥远的路程

  “我们要唱自己的歌,但是我们是谁?”身份感一直困扰着胡德夫。

  1984年6月,海山煤矿爆炸,75人死亡,接下来的7月与12月,先后又发生两起大矿难。同一年里,共有270人葬身矿井里头,死者大都是台湾的原住民。胡德夫在第一时间赶到矿难现场参与救援,下到矿井去挖掘尸体,背出来,他发现到处都是阿美族同胞的尸体,他被震撼住了。

  灾变过后,愤慨激昂的胡德夫创作了《为什么》一歌,凭吊在矿难中死去的阿美族同胞,并组织了一场“为山地而歌”的募捐演唱会,用音乐控诉台湾主流社会对原住民的歧视。

  从此,胡德夫走上政治之路。同年12月,他筹组成立“台湾原住民权利促进会”,并出任第一届会长。“原权会”认为台湾原住民族是台湾岛的主人,但却长期遭受到经济剥削、社会歧视、政治压迫以及文化漠视,使得原住民族濒临灭族的危机。他们发表《台湾原住民族权利宣言》,提出“原住民的一切人权必受尊敬”。

  八十年代的台湾,各种抗议、游行活动风起云涌。只要有争取原住民权利的活动,都可见到胡德夫壮硕的身体,他头绑白布条,站在车上进行指挥,或是大声歌唱。他创作《最最遥远的路程》,鼓励那些离乡漂泊的原住民年轻人。

  离开高级餐厅、酒吧的舞台的胡德夫,散尽家财,四处奔走,从这个部落到那个部落,从海边到深山。那段时间他承受着旁人难以想像的压力:“我家的电话被窃听,我的行动不断有人跟踪,我的左右不断有人接近来探问我们的计划、动向。我的姐夫当时担任家乡的乡长一职,常被约谈,要求其成为说服我的中间人。监视、监听及威胁算什么?!比起民族的沦亡,它们算什么?!”

  有一段日子,胡德夫到朋友的农园里隐居,有时外出向海边或山里的老人学习传统歌谣,他体会到了传统歌谣的神奇之处:“像我们从小听到的歌都是咏叹的歌,那是非常单纯的东西。你想它根本就是虚词,但是它居然可以用YiAhOh来表达喜怒哀乐,这个境界应该是最高的。我觉得我们民族这点是很美丽很伟大的。”

  1999年台湾大地震之后,他参与组织了“部落工作队”以及“飞鱼云豹音乐工团”,再次结合音乐与社会运动,进入受地震伤害最深的山地部落。

  后来,“原权会”里的不少重量级人士逐渐进入体制内接受收编,胡德夫变成孤家寡人。2000年,“原住民权益促进会”宣告解散。

  再后来,胡德夫偶尔受邀到台北酒吧唱歌,就在这时候,制作人熊儒贤认识了落魄中的胡德夫,“他唱完,喝醉,倒地就睡,看起来像是没有地方可以回去。众人聊到凌晨要离去,老板娘提醒我,记得把他带走……”

  音乐使他重新充满力量。这几年,胡德夫经常带着原住民年轻歌手到学校、公园和书店唱歌,分文不收。他不遗余力地提携年轻人,“假如我们不相信年轻人,不相信年轻人所做的工作的话,我们在这个时候会失去方向”。

  2007年5月22日晚,有300多人冒大雨前往北大听胡德夫歌唱,其中有李宗盛、万晓利、邱大立。演唱会的最后,全体观众起立鼓掌热烈挽留,只见胡德夫挽着小美、陈永龙等五个卑南族、阿美族、鲁凯族的年轻人,跳起部落里的舞蹈来,他们借着舞步的挪移,退入舞台后面。

  访谈

  问:你们卑南族的部落是什么情况?

  胡德夫:我们部落在一个山谷里,就那么一点大,那儿曾经是我的整个世界,我在那里长到十二岁。后来离开了,到了截然不一样的地方。我一直认为,我们那个社会是不一样的,我们那个社会是会互助的,不会疏离的,是自然丰富的,不会匮乏什么东西。长大后我渐渐发现,我们部落里的同胞兄弟被吹散到台湾各地,为了一份工作,可以离开大山大河和碧绿的田园。

  问:你十二岁离开部落时是什么感受?从什么时候开始有原住民的身份感?

  胡德夫:那时对我们来说,出部落就像出国一样,交通不方便,上台北就简直跟去日本一样。那时我妈妈不让我上台北,我爸爸就骂她,你女人懂什么,那个地方比较接近日本呢。出部落是大事情,会思乡的。

  从我们那个村庄出来的,在我那年代,我那年纪的,就我一个人。出来后,特别想那村庄,那些人物和风景。每次从学校出来,都会想,能不能有机会碰到那样的脸庞。远洋的渔船,煤矿的矿工,都是原住民做的工作。

  长大后,知道有很多地方是同工不同酬的,很多待遇那时叫三包,对我们是特别歧视的。当时有条法令,我们一旦抛弃身份就不得恢复。我们的看法是,其结果就是灭族的政策。我们念书时经常讨论下一步要做什么,总会爆发出火花来,所以才会有后来的原住民运动。

  问:民歌在部落的生活中是什么位置?

  胡德夫:部落有人用歌谣处理人们之间的关系,人跟人之间的修好,就是用歌处理的。比如我跟他,俩人从小是好朋友,但有六年不说话了,有人带我去他那儿,上了茶之后,头目先唱,“我们把你俩放在一起”,很含蓄地表达,这样唱一个晚上,化解了心里的东西,之后俩人的感情比以前都坚固了。

  原住民传诵祖先的歌,用自己的心意赞美整个大地,是对生命、对大自然的咏叹,那是简单的、感人肺腑的音乐。

  问:民歌都是口传的吗?

  胡德夫:是口传的,我们这一代还不开口唱,下一代就没歌可唱了。

  唱自己的歌时,比任何时候都像自己,歌不仅是词呀,旋律呀,它有很深奥的东西在里面,是一种气息。

  我还想多学歌,写歌。有些东西是到五十岁才会来,祖父在跟人讲话时讲的那个情景,会回来碰撞你。五十岁以后的东西是以前抓不到的。

  问:你歌中的虚词部分很神奇。

  胡德夫:很神奇,虚词这东西,haiyan,像是祖先在操作我们的气息要给上天听到的方式,请神灵垂听,取走我们的歌。虚词是那么自由,你想不出这东西的起源是什么,非常奥妙的。这东西要操作很久,超过我们想像的,最后当你来应用它的时候,你会发现,万流归宗到这虚词里。几个虚词,就能够表达喜怒哀乐,就能够表达任何一种感觉。后来有一阵,台湾歌手——包括陈升——都喜欢来一两句虚词。我想虚词真的是很奥妙,世界上很少见到有这样的东西,那么虚,又那么实。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