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闻之:通胀的传染源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1日 16:04 经济观察报
闻之/文 通货膨胀就像一种没有特效药的传染病。现在,这种传染病正在中国蔓延。中国人民银行在8月8日发布的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表达了对通货膨胀的高度担心,或者说,这也是自新一轮经济周期以来,央行对通胀最为担心的时刻。 央行的担心当然有道理。最大的理由就是,价格上涨的趋势开始传染。从粮食、肉禽蛋价格,到下游的食品加工和餐饮业,谁也不知道下一个被传染的是谁。不过,通胀这种传染病有一种自我强化的能力,病毒在传染过程中会放大,一旦失控,谁都知道后果会怎么样。事实上,过去20年,中国人对通胀有着刻骨铭心的记忆。 8月13日,国家统计局将发布7月份的消费物价指数(CPI),目前,各大投行的分析师都已经提高了对CPI的预期。央行也认为,综合国内外因素判断,当前物价上涨并非仅受偶发或临时性因素影响,通货膨胀风险趋于上升。 对于一种病毒,克制它的最好的方式,就是找到传染源。几个月前,当肉价刚刚开始上涨的时候,我们认为物价上涨有偶然因素,比如说,肉价上涨,原因是蓝耳病导致大量猪死亡,加之过去几年肉价太低,很多农民不愿养猪,凡此种种,导致供需关系发生变化。不过,现在看来,这显然并非传染源。或者说,如果以此诊断开药方,通过增加猪肉供给的方式缓解价格上涨压力,可能会发现药不对症,疗效不佳。 央行认为,本轮价格上涨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有成本推动的因素,也有需求拉动的因素,还有结构性因素,这些都可以算作诱发通胀的催化剂。追根溯源,恐怕还要说到汇率上去。 出于对出口产业的担心,中国在汇率问题上足够谨慎。人民币升值幅度也是刻意保持了小步快跑的方式。对于出口退税和加工贸易的调整,实际上也可以看作结构性的升值。但中国宁愿选择财税政策而不是动用汇率手段,是不希望整体汇率太快升值。这样,面对持续攀高的贸易顺差就是很自然的事情。为了保持汇率稳定,央行不得不对冲大量外汇,如果说这不是流动性过剩的惟一原因,也是加剧流动性过剩局面的主要因素。 流动性过剩需要化解的通道。这可以解释贷款增速过快,资产市场价格膨胀,等等,目前困扰中国宏观经济的主要现象。但是,当这些都不足以吸收过剩的流动性时,通货膨胀就成为最好的方式。通货膨胀意味着人民币贬值。持续的通货膨胀,会推高国内物价水平,进一步推高出口产品价格,并使以外币计算的进口商品价格更贵,出口增速可能会逐步下降,流动性过剩的压力或许也会稍缓。 实际上,这正是一些学者为中国开出的药方。就是通过适度制造通胀的做法,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并以此完成要素价格重估,实现收入的再分配。在此基础上,再加快升值幅度,抑制通货膨胀。持此论者相信,中国并没有做好人民币大幅升值的准备,如果升值幅度过快,中国的出口产业无法承受,并无助于改变要素价格扭曲的现实,以及帮助经济结构的调整。 不过,这个药方开出的也可能是一味毒性很重,药性却很难确证的药。没有人知道适度的通胀水平可能是多少,任何政策也很难保证,在制造通胀的过程中,我们不会被自己制造的魔鬼所伤。合理的逻辑在经济现实中会如何演绎,取决于多种变量甚至无可预知的因素。 也许最不能承受的是,通货膨胀在任何时候都是对普通百姓的剥夺。通货膨胀意味着实际购买水平的下降而非相反,虽然通胀过程中工资收入可能也会提高,而且,治理通胀的过程,也往往是百姓生活成本不断提高的过程。比如说房贷利率的上升等等。 一些中国学者认同制造通胀的做法,原因之一是中国过去几十年中有过多次应对通胀的经验,他们相信中国可以比较好地控制通胀。不过,这些学者也许没有注意到,中国还没有一次真正意义上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发生的通胀,这可能是传统经验无法自如应对的。 可以肯定,如果固守现有的汇率政策,通胀风险还会进一步加大。央行二季度货币政策报告中也明确指出,国际收支顺差矛盾持续积累后有向物价上涨扩散的趋势。虽然央行在二季度货币政策中称,会根据宏观调控的需要积极创新对冲工具。不过,过去几年的经验证明,对冲不能解决所有的问题,甚至是在积累更多的问题,所以,现在或许是该央行下决心的时候了。 来源:经济观察报网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