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许青安:中国经济周期挂在政绩的战车上令人担忧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3月27日 09:37 新浪财经

  许青安

  经济学家、国家发改委宏观研究院原副院长刘福垣24日在清华大学继续教育学院演讲时表示,中国经济近年来保持9%左右的增速实际并不是高增长,而所谓的“过热”,主要是各地官员为追求政绩引发的“政府经济热”,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的过热。

  刘福垣说,一些分析常把成熟市场经济的规律生搬硬套到中国经济发展上,把各种原因形成的经济波动都用经济周期来解释。实际上,中国现在只有政治周期而没有经济周期。他解释说,中国还处于政府主导的基本机制,因此不可避免产生政治周期,这些周期基本是同党政换届相对应的。一些新任的党政官员只考虑政绩需求,不考虑市场需求。为追求政绩,形成GDP和固定投资高速增长的虚热现象,这并不是市场经济运行真的过热了,而是政府经济热了,并且政府经济越热,市场经济还可能越冷。

  读完这段新闻,想起最近和一些证券业投资业的朋友的讨论,诸多

中国经济的怪事,在这个背景下似乎都能找到豁然开朗的解释,
房价
高居不下越调越高、
股票
是否存在泡沫、降息与发展速度问题……吴敬链先生把中国现在的经济体制称为“权贵经济”,对于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应该说,政府主导作用功不可没,亚洲的日本、四小龙经济的发展,无不带有浓重的政府色彩,日本的“通产省”托身于战时的“参谋本部”,台湾的崛起与蒋经国、严家淦的主导分不开,新加坡的李光耀等等;

  正如胡总书记讲的经济发展决定上层建筑,这次人代会温总理讲的多是政治体制改革,政府职能的重新认识对于未来中国经济的发展具有特别重要的决定意义。

  关于政府对于经济的作用,经济学称为“看得见的手”,相对而言就是“市场作用”是“看不见的手”,在经济的发展中,这俩只如同汽车的油门和刹车,在交互发生着作用。政府这只“看得见的手”应该是一支什么样的手呢?是“扶持之手”?是“掠夺之手”?政府对于社会和经济的发展观念是什么? 政府的管理职能边界应该在哪里?

  “以经济为中心”在实践中就成为了“以GDP为中心”,“以GDP为中心”就成为“以项目为中心”。为了完成GDP增长的硬指标,不惜采取种种变通、违规、甚至违法的手段,置环境保护以不顾、置社会进步以不顾、置精神文明以不顾、置百姓的健康、生存以不顾,同时官员的项目策划管理水平低下,使大量的项目成为“政绩工程”、“豆腐渣工程”,浪费了大量的资源和资金,各地的“招商引资”的优惠政策全部要从老百姓承担的“房价”去拿回来,维持庞大而效率低下的行政系统。

  正是针对这种只顾发展经济,不顾其他的错误倾向,我们先后提出“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但是,我们在解释“持续发展”、“协调发展”、“科学发展”、“全面发展”时,一定强调要“以经济为中心”。既要反对,又要坚持,造成思想认识的矛盾和混乱。深圳学者提出要从“以经济为中心”转变为“以人为中心“,不无道理。

  为什么目前中国的消费与投资、外贸失衡?表面看似乎是一个宏观经济问题。然而,背后却有其政治体制的因素。2006年的政府工作报告曾谈到“十五计划”期间,中国GDP 增长了57.3%、城镇居民人均收入增长了58.3%,农村居民纯收入只增长了29.2%,而政府财政收入增长了1.36倍。很显然,此间政府收入增长远远超过GDP增长和居民收入增长,而居民收入增长大大落后于GDP增长,更落后于财政收入增长(今年的报告进一步坦承财政收入的超收现象)。可见,正是因为国家权力太强,强制性收入增长太快,才导致了国民收入分配的不平衡,居民消费相对不足从而内需不足以及中国企业被迫通过外贸来解决市场出路。

  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研究会公共政策研究中心课题组计算了2004年的双轨价差,结果发现比以前有过之无不及。2004年,以公共权力为背景,双轨价差总额高达4.7万亿元,相当于当年财政收入的1.5倍。其中,地价差导致租金为5285亿元, 垄断行业垄断租金合计为2125亿元,国有资产流失为715.49亿元,腐败租金为200亿元左右。据此估算,权力垄断与权力腐败的租金额加总为惊人的8325.49亿元,占当年GDP的5.2%,相当于当年中央财政收入的55.1%!如果没有新双轨制这种令人厌恶的现象,中国2004年基尼系数应是0.3797,然而腐败和管制使得基尼系数迅速恶化为0.465,贫富差距冲上国际警戒线。这表明,虽然中国的市场化进程表面上在加快,但权力导致的寻租空间亦在同步加剧。这意味着,中国的一切失衡根源正是权力的失衡。这意味着,如果不改革权力,那么就连改革其实也是失衡的,经济改革与政治改革出现了不平衡,市场化+传统政治体制的组合已经越来越不能让中国健康地往前走了。

  对于中国经济的真实认识,温总理说的“担忧”,一言中的。中国经济是一个独特的体系,用纯粹的“西方经济学”的理论无疑是“削足适履”、“刻舟求剑”,所谓调控房价越调越高,连原来没有涨价的地区也跟风涨,降息和提高准备金,却丝毫不能遏制资金的流动性过剩,中国经济的“阀门”似乎是“敏感性”不高的装置,我们现在有必要来看看这个装置的问题了。

  中国好比是一个巨大无比的木桶,除非能够持续地补上短板,否则,能够装的水恐怕永远都不能让人满意。而今天,政治体制与政府管理就是最短的那块板,中国经济的周期被挂在政绩的“战车”上,经济发展的方向和效益都是让人担忧的。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