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评论 > 正文
 

祁敬宇:经世济民今何在 经济学者应为苍生而言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7月07日 10:28 新京报

    学者是否已远离经济学的“根”

  □祁敬宇(北京学者)

  近来,北师大一青年经济学者一篇文章中有关“经济学者不一定要为老百姓说话”的观点石破天惊。

  在当代中国的经济学界,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学及其研究的现代化过程与西方研究的接轨,另一方面,在科学的名义下,几千年的人生智慧被忽视,“经世济民”的治理经验被当成落伍和障碍。这二者的失衡,使得当代经济学者中的一些人没有担负起真正的经济学重任,因此才会有到底有几个真正的经济学家的争论。

  从研究中看,很多经济学者只是在“制造”一些模型,罗列一些抽象的数据,并没有与中国本土经济领域的问题结合,因而也难以得出令人信服的解释和说明。当前经济学研究的繁荣,颇似一棵让人充满憧憬却无根的经济学大树。人们看到的只是表象的繁荣,然而这棵大树却没有“根”,而且缺少的是经济学的“命根”。

  经济学在中国古典文献中本是“经世济民”,《论语》记载帝尧告诫舜的言论:“四海困穷,天禄永终”(《论语·尧曰》),即老百姓生活穷困时,政权就要丧失。这一论断,已被后世每一王朝更替的事实所证实。中国传统的经济思想认为,经济保障人民生活,即经济活动的产品如食货等,可“遂其养”、“民生可厚”,满足人民不断丰富的生活需要。

  自然,经济学者应当是为苍生、为百姓而言的。

  经过众多事件的洗礼,一些经济学者骨子里已经远离经济学的“根”。这个过程还伴随着另一条线索:一些学者不自觉地在艰难痛苦地寻找着掩盖自己价值苍白的“遮羞布”。在掌握现代人类文明社会所包含的社会“科学”的同时,经济学者如果没有与其使命、道义、良知相结合,就不会有所节制,就会出言不逊。尤其是一些年纪轻轻就功成名就的所谓经济学“专家”、“教授”,他们也许有很好的教育背景,但在人格方面已经不再坚守传统的经济学者底线。关于

房地产、银行卡收费之争使民众对经济学界出现的一些论调表现出震惊,对部分学人的个体人品表现出强烈的失望。经济学及其学者该不该关注民生?该不该反映民意?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这些问题都引发了一系列追问。

  在坚持与蜕变之中,在经济学者转型大背景之中,经济学者何去何从,眼前是重重迷雾,仍有很多问题没有厘清。

  但路在脚下,我们必须前行,必须思考,中国到底需要什么样的经济学者?经济学者该不该替老百姓说话?如果不替老百姓说话,那么该当替谁说话,能否不替任何人说话?

    特别策划:经济学者应该替百姓说话吗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