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经济学人 > 正文
 

陶冬:中美贸易纠纷决战于秋冬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4月01日 18:33 《财经时报》

  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是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结果。逼人民币升值,对美国制造业就业流失并无实质帮助。美国政客们多是律师,用政治逻辑思维,出发点往往是自己选区的选民利益和曝光率,未必,中国贸易战的下一个高潮,在今年9-11月考虑美国整体利益舒默在香港眉飞色舞地介绍此次中国行如何大开眼界。与三个月前笔者见到他时的态度呈强烈反差。应该说,中国政府的公关能力(至少在本土上的公关能力)十分出色,令这位提案对中国所有输美产品课征27.5%关税的议员,怒冲冲而来,喜洋洋而归。笔者在投资银行工作十余载,阅人无
数,从未见过一次行程可以对一位政界人士的观点有如此大的影响。

  这位从政25年但从未走出美国国门一步的纽约参议员,通过这次中国行不仅了解纽约中餐馆外卖与正宗中国菜之间的差别,也亲身体会到

中国经济的发展及其存在的问题。他们了解到中国政府在扩大内需上所做的努力,以及激进式处理
人民币汇率
可能给中国银行体系带来的冲击。

  当格雷厄姆(舒默—格雷厄姆法案的另一个作者),主动提出中国的“十一五规划”中,有一段关于汇率政策的陈述时,笔者便意识到美国人在找台阶下,舒默-格雷厄姆法案投票必然推后。

  接下来的发展可能是水到渠成。胡锦涛访美重申中国政府汇率改革的决心,布什欢迎中国的承诺,舒默、格雷厄姆表示相信总统的判断,美国财政部不将中国列为汇率操纵国。

  其实,舒默、格雷厄姆访华前,中美贸易关系十分紧张,贸易战颇有一触即发之势。所有懂得经济学的人都知道,美国的巨额贸易赤字是美国人过度消费的结果。逼

人民币升值,也许能使部分中国订单流向墨西哥、越南、孟加拉,但是对美国制造业就业流失并无实质帮助。

  一旦对中国实施贸易制裁,受害的不仅是中国出口商,同时还有美国消费者。如果中国以抛售美债还击,势必拉高美国按揭利率,危及美国楼市以至整体经济。这是经济逻辑,“双输”是结论。

  但是,美国国会山的政客们(包括舒默、格雷厄姆)多是律师,用政治逻辑思维,出发点往往是自己选区的选民利益和曝光率,美国的整体利益许多时候都不是他们的第一考虑因素。

  布什行政当局是用经济逻辑思维的,财政部精英们对于爆发贸易战的后果十分清楚,所以对舒默法案一直持反对态度。

  然而,今年在全球贸易问题上,华盛顿行政与立法之间的天平明显倾向国会山。布什政府在处理迪拜港口管理公司收购美国港口一役上,判断失误、处置失当、公关失利。布什在最擅长的国家安全问题上,被议员们穷追猛打。财政部长斯诺曾是几年前将港口卖给英资的那家公司的主管,又是这次批准迪拜港口收购的监管委员会主席,近来更成为舆论攻击的箭靶。

  迪拜港口收购案的一败涂地,使布什行政当局将对外经贸关系问题的话事权拱手交给了立法当局。舒默、格雷厄姆访华前,笔者研判中美贸易战可能会升级。财政部将本年度汇率报告的出台日期由胡锦涛访美前移至访美后,也是为将中国列入汇率操纵国做准备。换言之,财政部在国会压力下,已难以独立支撑,可能主动出击、牺牲中国,以免再被国会抓到口实。

  如今舒默转变了态度,新出台的格拉斯利——巴卡斯法案给予财政部更大的调查空间,相信美国财政部会顺水推舟,暂不将中国在即将发表的报告中列入汇率操纵国。

  警报暂时解除了,中美贸易战多了六个月的缓冲期。在此期间,中美政府会有一系列的谈判,国会主导的以贸易制裁为形式的对决呼声,应该趋于沉默。然而,笔者不认为人民币汇率政策会在短期内做重大调整,(即使有大动作,美国很快会提出进一步的要求)。布什当局以汇率为筹码,压中国开放市场的思路没有变;国会议员以选区利益为重、以政治逻辑思考的格局也没有变。

  舒默在六个月后,又会以人民币议题争曝光率。新出台的格拉斯利-马卡斯法案也要求财政部提名汇率偏差国,要求贸易代表报告对美国产品设置准入障碍的国家。格拉斯利和巴卡斯分别是共和党及民主党的重量级人物,他们在国会的影响力远超过舒默和格雷厄姆。届时更是国会选举的关键期,指责没有选票的外国是政客的拿手好戏。中美贸易战的下一个高潮,在今年9到11月。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相关网页共约882,00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