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曙松:中国社会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2月25日 18:07 新浪财经 | |||||||||
2006年2月25日,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同国际金融财务策划师学会(香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图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图片来源:新浪财经) 2006年2月25日,中国企业评价协会会同国际金融财务策划师学会(香港)在北京人民大会堂举办“2006’国际资本金融高峰论坛”。新浪财经独家网络图文直播。以下为中国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金融所副所长巴曙松的精彩演讲: 巴曙松:非常高兴作为今天下午会议的最后一位讲者,我给会议交了一份报告,听了下午的会议之后有一些想法,所以不按照讲稿讲了。在看会议的材料和听下午几个方面的看
第一,目前世界各国资源争夺里我们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在矿产、石油这些资源上了,但实际上一些优质的企业,这样的一些上市公司,金融资源的争夺我们非常漠视。可以看到今天是新加坡交易所、港交所、通用的金融服务公司给中国企业提供这方面的服务。中国的交易所在干什么呢?去年一年没有融资,现在还在为恢复再融资还是IPO苦恼。 所以中国这样快速增长的经济就会可能有未来,比如我们会根据“十一五”的规划,在2007年底GDP再翻一番,我们的企业会涌现出非常好的工业的企业家,但是可能我们没有自己的金融家。因为这些金融资源在成长的过程中被其他的企业、其他的地区所争夺走了。 我今天刚刚从香港回来,参加的是欧盟中央银行在香港面向亚洲主办的关于欧元的推介会。欧盟中央银行主要动机我个人判断就是增进亚洲国家对于欧元的了解,介绍欧元在整个金融市场整合中的进展和经验。一个具体的出发点就是2005年里全球外汇储备货币结构来看,欧元占比有轻微的下降。 通常大家认为美元不行了,它的贸易斥资占GDP的6%,所以大家迟早会调整,但是05年美元占比上升。我看到一个数字,欧元启动之后欧洲本土市场不同国家,统一了法规,所以整个欧洲市场发展比较好。他们认为这是一个成绩就是欧洲各国持有的外汇储备大幅度下降。这样的观念跟我们通常的观念是有非常大的差异的,我们通常认为外汇储备是一笔财富,满足了必要的流动性要求之后持有外汇储备越多,成本越高。欧盟本身本土市场比较发达,用不了太多的外汇储备。所以我的浅台词就是中国外汇储备,去年年底达到8189亿,第一季度即将超过日本成为第一大外汇储备的时候,我们有很多值得反思的地方。所以今天下午的会议我座在这儿听的时候触动非常大。 21世纪经济报道,说中国有9.2万亿的存款,我原来在银行工作的时候,最开始增加1万亿居民储蓄要花10年,后来花3年。资金不缺乏,另一方面我们的融资需求也不缺乏,我们缺的就是本土的金融市场,不能把这个储蓄有效的运用到这个市场里。所以这些储蓄变成外汇储备买了美国的国债,现在欧洲也发欧元债券。 所以在香港那个会议上香港监管局的人士就讲,这就是亚洲国家非常大的一个问题,就是本土的金融市场不发达,把本土的储蓄不能很好的利用,所以就转投向欧美这些发达市场,这些市场再回过头来投资中国亚洲的市场,市场分割了。这样导致这个市场很容易受国际资本流动启动的冲击是一个比较脆弱的市场。97年金融风暴里,如果亚洲有稍微完善一点的本土市场的话(我最近到韩国调查,韩国官员认为不会出现那么大的冲击,如果融通机制很灵活不会变成对冲基金,就是因为本土市场不发达)。 刚才我听下来,包括我自己平时看,我觉得中国的市场其实现在新加坡也变成了一个我们重要的上市市场,包括纽约、包括香港。现在中国真正的主板市场在香港,中石油去年一年的利润1800亿,是中国国内1300家上市公司所有利润的总和。这么好的公司国际投资者分享了它的成效,中国投资者只能买SGPP。我后来想了也许主板市场在香港,但是我仔细看了一下真正的创业板市场实际上也在香港。香港市场大部分创业板都是内地企业,我们深圳的创业板市场那不叫创业板,现在一直还在争论。它甚至也不能说是一个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新加坡的市场甚至更像一个中小企业创业板市场。那么从股票市场层次来看,中国本土市场对中国企业来说不重要了,是比较边缘化的市场。 金融市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功能就是风险管理,中国风险管理也不在中国本土。比如最早的关于人民币风险的交易,现在出了一个丑闻,中航油它的交易在新加坡,刚才有多人问到黄金,大量的黄金、矿产资源价格大幅度波动,中国本土这么大的消耗量但是没有定价权。所以我的第一个要讲的今天听下来,就是当然现在大家都注意各种有形的资源的运作。这些优质的企业作为宝贵的金融资源,这样的争夺现在我们还远远没有引起注意。今天我们当然希望有新加坡交易所、香港交易所、纽约交易所都来做推荐,甚至也会有上海、深圳交易所的人员推介。 第二点,中国本土有这么发达的、这么完善的制造业、这么快速成长储蓄,高额的融资环节。刚才一位嘉宾讲了企业不同生命周期融资的需求,中国本土的融资结构、银行的融资过于发达,就是成长和成熟这一小段融资做的非常不错的。但是在两端,创始期和调整期几乎是空白。 今天前面几位讲者都是强调自己的优势,都是强调两端的优势,真正做本土的信贷融资外资银行不一定有中资银行做的好。所以中国的问题就是过分的依赖银行的贷款,整个企业的生命周期里对好的企业成长期、创始期和调整期的金融支持是严重欠缺,甚至是断裂的。我们同样有一个比方,就是把风险程度从低到高做一个光谱来看,中国的融资结构里中低风险银行贷款做的不错,但是高风险和重组这一块,融资基本没有这方面的选择。所以以至于信贷一紧缩经济就迅速的下降,信贷一回落就迅速回落,大起大落。这样就使得我们的企业国内解决不了,就找自己的海外市场,所以前段时间有很多人反对企业海外上市,我认为这个反对是没有道理的。融资主体是企业,企业自己会做出自己的选择。 我支持企业海外上市一个重要的理由是:要把海外上市作为一个压力督促推动国内的证券市场、监管机构、监管体制、金融市场体制进行完善、改进。因为从理论来说,从两端的有成熟力,但是利润空间也是最大的环节到海外融资,比如说大的企业到香港融资成本是很高的。港交所的同仁走了,融资额20%左右都是被香港市场的会计师、分析员、基金经理分享了。 那么还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中国本土本来是不缺钱的,我们大量的企业是再开拓中国本土的市场,包括博视,在本土市场收入是人民币,结果你投入的时候回来是港币、美元。中国当前的情况就是加剧整个中国货币结构的货币错配。拿过来结汇,然后卖给银行,这样外汇储备增长很快,然后又送到外国市场,然后收储来源是人民币。加剧了中国本土市场的货币错配。现在整个中国金融结构相对是比较脆弱的。所以我想讲的第二点就是中国金融结构里银行贷款是过于发达,整个社会融资结构过于依赖银行贷款,企业的创始和成长期、调整期我们没有相应的金融工具可供选择。 比如说大家知道房地产,我看到21世纪经济报道,他们最近有一篇报道是在第22版,先说房地产企业,这些企业的老板我对他们有一个总结,我为了研究房地产市场看了你们很多书,房地产企业最重要前三位因素是“位置、位置、位置”过去一年里前三位重要的事情对房地产业来说变成了“资金、资金、资金”。一个很奇怪的现象,我到房地产企业调研,说四证齐全之后银行追着你贷款,四证没有齐全之后躲都来不及。 我在香港工作过几年,香港这个地方供房子贵,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要为发达的金融体系付费。 第三个,不能盲目的以计划经济的手段控制、管制企业的优质企业到海外上市。我更强调的是应该把企业大量优质宝贵的资源的流失,作为对整个金融体制进行重组、改革的一个压力和动力。 刚才香港的也好、GE讲的也好,都讲的是多元化的融资选择,可以设立期权、股权这种机制我们现在国内市场这种机制都没有。现在要融资,比如我担任一家银行的独立董事,这家银行下个月马上要开董事会,国内部门希望这是一家很好的银行,业绩非常好。国内的部门希望它在国内上市,这样就反复到处问什么时候能让我上市?因为业绩增长的非常快,在2006年12月31号之前根据中国银监会的规定,必须要达到充足率8%,如果今年没有资本补充的话,到了3、4月份业绩就停下来了,因为没有资本支持。整个过程国内的上市公司这么清晰透明,你又不鼓励他出去上市,那资本怎么来呢?也没有其他的工具可供,就不做业务了。所以我建议两面同时报的方式,谁批了,谁批的快、条件好就在哪儿上。所以第三个主要讲的就是把金融资源的流失作为痛切改革中国金融结构弊端的动力。 第四,就是汇率问题。现在大家炒作汇率是要升值的,希望升值多少多少,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是有些国家对中国货币利率操纵过。从2005年7月份汇率调整之后企业的应对情况来看,如此有限幅度汇率的调整,对中国汇率的冲击超过了我们的想象。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我们的企业没有或者很少有可供选择的主动风险管理的渠道去管理汇率风险,对汇率风险的对冲进行管理。在这样的状况下让谁做预测都不敢把汇率的波动幅度扩充的很大。 实际上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很多东南亚国家都在通彻反思我们汇率波动太大,结果半年来回到了波动很小的市值。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本土的金融市场不发达,特别是风险管理工具不发达。所以整个金融体系承担不了多大的波动,所以很多发展中国家才有所谓的浮动工具,或者来自落后的组织,你想浮动都不敢浮动。 最后做一个结束总结。在中国香河举办的银行行长会议上,美联署会议主席第一次来到中国,向他请交对中国有什么建议,他说谈不上对中国有什么建议,我自己在美联署执掌18年的主要工作,他说我不是神,也不会看到9.11会发生,但是我可以可做的就是增强美国金融体制的灵活性和可选择性。当危机来的时候企业、主体可以多元化现在金融渠道可以管理、消化这个东西,不至于对美国经济造成多大的冲击。 所以对中国的建议就是,未来中国遇到什么冲击谁也不知道,但是一定会碰到冲击,这个过程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不断加大本土金融市场的灵活性、选择性,减少对它僵化的缺少弹性的管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