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巫继学:14万亿储蓄给我们什么样的特别启示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6年01月18日 09:44 新浪财经

  巫继学

  据中国人民银行披露,截至去年12月末,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突破14万亿元。这是我国城乡居民储蓄存款去年第三次跨越万亿元大关。(2006年1月16日中国青年报)消息传来,倒让人欲喜却忧。

  从正面意义上说,城乡居民经济生活有了新的改善,居民手上有了更多的闲钱。说这表明居民富裕程度在提高,似不为过。但如果深入分析,也许这笔数字给人们的启示还更丰富,更耐人寻味。

  一方面是居民储蓄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居民的消费增长却持续走低。数据显示,近5年我国居民最终消费率并未上扬而是一直低走。十年来,我国最终消费率平均为59.5%,比世界平均消费率低接近20个百分点。这似乎不可思议,难怪有关通缩的种种预言总是难以挥去。

  这究竟是为什么?居民将多余的钱储蓄起来而不更多地用于消费。这决非无缘无故,它有着深刻地经济根源。

  首先,且不要被这14万亿储蓄的数字冲昏了头。仔细想想,这笔储蓄并不能说明富裕的平均程度,也就是说这并不完全代表居民共同富裕的增长。居民储蓄14万亿元,相对于我国13亿人口来说,看上去人均拥有的存款超过了1万元,但这一数据是建立在我国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基尼系数已达到0.447基础之上的。也就是说,不断递增的财富并不是平均分配给每一个老百姓,而是在演绎一个富者愈益富裕,穷者愈益贫穷的过程;日益扩大的储蓄总额,隐含着贫富差距的拉大。在相对贫困弥漫的经济生活中,消费升级的期望注定是要落空的。联系到中国富豪近年来愈演愈烈的奢侈消费,人们不难从中看破端倪。(参见拙文《中国富豪苦寻国际身份标识》2005年9月23日杂文报)

  其次,高储蓄表明广大居民并没有享受到经济发展与改革应有的果实。从近来所披露的资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广大劳动者的工资收入与社会福利并没有与GDP同步增长,也并没有与企业利润水涨船高。由此引出一个热门的话题是,“希望”今后广大老百姓能够共享中国经济发展与改革的成果。真是一个天大的悖论:一方面是GDP一路飙升,另一方面却是国民个体收益与公共福利严重滞后;一方面是经济逐年增长,另一方面失业率也在与日俱增。事实上,大多数人的实际收入非但不与GDP同步,反而急剧下降了,生存成本节节攀高。国家统计局公布的数据显示,1985年到1990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7.89%,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2.61%;1991年到1995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11.56%,同期就业人口年增长率为1.23%;1996年到1999年,全国GDP年平均增长率为8.30%,同期就业人口年平均增长率为0.96%。今年上半年,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为9.5%,与此同时,登记失业率居高不下。有充分的资料表明,在经济增长过程中,国民工资总额占GDP的比重逐年下降,而税收占GDP比重逐年上升,这几年政府税收是国民工资总额的2至3倍;即使在并不富余的工资里,教育、医疗、住房保障的缺失和相关领域的部门私利化,又在无情地掏空普通百姓的腰包;此外,很多地方片面追求经济增长带来的环境破坏和污染,由此导致的经济和健康成本,也只能由当地百姓承担。

  再次,高储蓄表明广大居民经济负担沉重,表明社会保障体系不健全,表明广大居民对于未来经济发展与改革的预期不乐观,必须未雨绸缪以应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在现今中国,千千万万的家庭,无不面临未来的巨大经济支付。据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2005年社会蓝皮书》中的调查显示,子女教育费用、养老、住房排在居民总消费的前三位;而人民银行2004年第四季度关于“储蓄目的”的调查也显示,居民储蓄的目的依次是“攒教育费”、“养老”、“买房装修”。近年来教育费用的持续攀升大大强化了居民的储蓄愿望,影响了城乡居民家庭的消费倾向。此间有报道称,家庭培养一个大学生,19年共需投入基础教育费用约13.1万元,比1999年的测算增加了5.1万元。在住宅方面,不断上涨的房价已经超过了居民生活的承受能力。有报道称,在一个中等城市的中等收入家庭,要想拥有一套80平方米的住房,需要至少十年的积蓄。另有资料显示,目前我国80%以上的劳动者没有基本

养老保险,85%以上的城乡居民没有医疗保险。在群众看病贵、药品价格高等体制性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之前,谁还敢随心所欲地花钱呢?更何况,谁也说不清未来生活道路上还有多少天灾人祸会发生,需要存点钱来防备。

  复次,高储蓄表明在经济生活中,广大居民缺乏更多更可靠的投资渠道。存款虽然不是直接投资行为,但是它仍有一定的回报而且比较安全,特别是在居民的消费意愿持续回落的时期,储蓄往往被采用。去年人民币汇改以来,广大居民对人民币信心增强,利率也似有提升的迹象,因而居民储蓄热情相应升高。相反,万千股民在股市上一再被套,投资一再缩水,“远离股市”的呐喊已经成为排解郁闷的关键词。在股市持续低迷的情况下,人们曾经寄希望于基金投资,然而,诸多中小投资者的实践证明它比

股票好不了多少。
房地产
一度是被认为是“较为安全”的主要投资渠道。但去年下半年以来,受国家房地产宏观调控政策影响,我国部分地区住宅价格增幅开始放缓,成交量大幅下降,原本有购房意愿的部分居民和投资者开始持币观望。所有这一切都将居民剩余的钱指向一个路径:银行储蓄,一个十分“笨拙”但却十分可靠的方式。

  最后,传统消费观念仍然是制约广大居民消费的重要因素。勤俭持家,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精粹,它至今仍然是中国主流家庭通行规则。朱子治家格言,增广贤文,传世警言,伟人名言中,几乎没有不谈节俭的。不停步地追求时尚消费换代,大凡发生在家庭中并不掌握经济权利的新生代当中。但是,在中国,一个人在年轻时可能有超前消费的时段,一旦成家立业,他还是要回到传统节俭轨道上来的。可能有“酷毙”个案例外,但它并不构成对主体意识的颠覆。现今,以可持续发展为主导的科学发展观,更是以建设节约型社会为理念,那么有了钱不乱花,储蓄起来,既光荣(支援国家经济建设),又实惠。其实,在某种意义上讲,中国人是“天生”的凯恩斯观点实践者。

  有的学者对建设新农村运动寄于了过多的开发农村市场,启动内需的期望,恐怕有些急于求成。林毅夫明确提出,为了刺激国内消费需求,使我国早日从通货紧缩的陷阱中摆脱出来,我国政府应该在全国范围内发起一场以实现农村自来水化、电气化、道路网化为核心的新农村运动,加快农村地区和生活消费有关的基础设施建设。一些学者更明确提出,通过开拓农村市场来扩大内需,从而减轻我国经济的对外依存度。现今农民可能经济上有了某些改善,但盯农民的钱袋,恐怕没那么容易。农民怎么想,他们的钱最需要花在什么地方,这才是问题的关键。依我的研判,第一,农民要养家糊口。而且大多数农村家庭,想要养儿传宗接代,多子女是一个自然现象,也是一个传统文化现象。这就增加了农村家庭的生存费用。第二,盖房,是农民永远的乐。置家业,除去土地,就是大房。而且盖房与儿子成家立业娶媳妇相关,在农村这是天大的事。第三,对于许多家庭来说,供养子女上学是要花很多钱的。花钱供孩子上学,这是农民的人生投资。十年寒窗,金榜题名,这个回报是值得的。第四,如果有了多余的钱,农民会选择做生意,尝试用钱挣钱。第五,最后,才是农民对消费升级的选择。也就是说,消费升级对广大农村,是农民花钱的末位排序。把钱花在与生产、与养育、与教育无关的事上,在农村是令人不齿的的败家子行为。通常是要遭人唾弃,被邻里指脊背的。

  在当今中国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的今天,面对居民14万亿储蓄,切不可沾沾自喜,盲目乐观,悟出其中特别启示才是最要紧的。


   新浪网声明:新浪财经登载此文出于传递信息之目的,绝不意味着新浪财经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