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南方都市报》11月1日报道,深圳市有关领导在与市人大代表召开的相关座谈会上明确表示,深圳教育只能提供给那些为深圳作出贡献者的子女。
如果深圳市民这么说,可能不会带来什么影响,可是,深圳领导也这么说,将会严重的误导该市的教育政策。
深圳外来子女入学问题一直是社会较为关注的问题,此前还曾引起了广泛议论。该市出台系列措施限制外来子女入学,与某些领导干部在观念上存在封闭保守分不开。正是因为在这种观念的主导下,政策制定者,在制定时不是从疏导去考虑,而是从限
制的目的去出发。有两组数据可以说明这个问题:
第一组,深圳暂住人口及其子女入学人数。深圳有关部门统计表明,在深圳生活的已达到1200万人,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16万余人,暂住人口与户籍人口之比约为9:1。目前在深圳就读的学生有40.9万人,其中暂住人口子女21.21万人,外来人口子女就读数与户籍人口子女数之比约为1:1。两组数据之比严重失衡,充分说明,外来人口子女远未达到不可想象的程度。
第二组,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深圳去年的财政收入是1183亿元,去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为98亿元,其中市本级财政投入62亿元。也就是说,在教育方面的投入还不足财政收入的10%。各地财政对教育投入均在15—20%左右,甘肃财政对教育的投入占三分之一。与这些数据相比,深圳市财政对教育的投入明显不足。
从这两组数据中不难看出,外来人口子女并没有达到膨胀乃至于严重影响深圳发展的地步,外来子女入学问题是一个观念问题,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对教育的投入不足,吸纳民间资本办教育的鼓励政策不到位,其他疏导措施没有跟上,因而患上了头重脚轻症。
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户籍人口与暂住人口失衡,显然有计划经济的影子在里面。既然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就得制定与此相适应的政策,其中包括外来人口子女入学问题,而不是处处设卡、筑坝、划定小圈子去封堵。试想,假如,外来人口全部撤离深圳,仅留116万人的户籍人口,深圳还称得上是一个国际化的大都市吗?
外来人口为深圳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他们的子女也应该享受应平等的受教育权。让外来人口子女充分入学,不仅深圳会从中获益,而且,也为提高国民素质做出应有的贡献。要实现这一目标,有关领导就需要有战略眼光和大局观念。否则,深圳的严控办法会被其他城市效仿,那对原本入学就难的外来子女来说将是雪上加霜。
(作者:谢茂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