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宏达:城市公交优先其实是老百姓利益优先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1月02日 13:28 红网 | |||||||||
城市公共交通是与人民群众生产生活息息相关的重要基础设施。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是提高交通资源利用效率,缓解交通拥堵的重要手段。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国务院总理温家宝,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副总理曾培炎近日分别作出重要批示,要求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新华网10月31日) 优先发展城市公共交通,不仅是政府为民众解决出行难的一件实事,更重要的是关
从表面上看,公共交通落后的设施和低劣的服务有一定的关系。以北京为例,很多乘坐公共汽车的市民抱怨车太少、太挤、太满、太破。有的公交车是上世纪60年代投入使用的,不仅车速慢,而且汽车的震动和噪音让人难以忍受。加上公交线路权没有实现优先,关键赶时间上班的人们挤靠着站在公交车上,“一站、一站地慢慢捱,一个红灯、一个红灯地慢慢等”,眼看一辆辆开着空调的小汽车从旁边疾驶而过,这样的公共汽车谁还爱坐?据统计,目前北京市机动车中60%是私人小汽车,私人购车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是因为出行困难:公交车太挤、太慢,自行车刮风下雨受不了,路途遥远,只好选择驾驶私车。虽然小汽车运行成本高,增加了生活负担,但是两害相权取其轻。 但实质上,政府的思维方式没有得到彻底转变,才是制约“公交优先”发展的重要因素。许多城市在制定城市发展规划的时候,往往只注重建广场、盖高楼大厦、修高架路,没有把城市公共交通纳入到城市总体规划之中,有的即使考虑了也只是处在附属地位,并没有真正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然而一遇到城市堵车就抱怨管理不到位,总是把板子打在城市管理上,实践证明,没有一个好的规划,再强调加强管理,也是难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同时,如果没有一套保障规划得以实施的较硬的措施,即使再呼吁也只能是空喊。 20年前的上海,公交难通一直是困扰城市发展的结。直至上世纪90年代初,在上海的公交车上,1平方米站11双脚、时速仅8公里的状况仍很普遍。上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上海一直将“公交优先”作为城市交通规划建设的一个准则,借鉴国外大城市的发展经验,从道路建设、改进交通工具、提高智能化交通水平等方面入手,在中心城区开始了全长55公里的“三横三纵”为重点的地面主干道建设,使城市道路交通开始体现路网效率;以公交票制、财政补贴机制、管理体制为内容的公交汽电车的“三制”改革,创造了日均运客人次世界第一。“一卡通”串联公交网络系统以市民投票99.7%的满意率,获得工博会金奖;2002年,《上海市城市交通白皮书》出台,明确提出“公交优先政策”,开辟公交专用车道,真正体现了“路权优先”,在全国首创。由于政府工作思路上的重大转变,慢慢地解开这个困扰城市发展的结。 上海的做法并不能在其他城市一一复制,但其尊重科学、实事求是发展公共交通的态度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值得推广和借鉴。同样,香港城市规模很大、人口有近800万,人均道路占有量并不比内地城市高,但香港基本不会塞车,这都归功于其交通规划和完善和管理措施。 城市可以没有高楼大厦,可以没有宽阔的广场但不可以没有公共交通。因为更多的普通老百姓要靠乘公交车出行,所以,“公交优先”也可以说是“老百姓利益优先”。要实现“公交优先”首先要解决领导思路问题,只有优先解决思路问题,才能实现工作上的优先,只有思路通了,才能促进公交道路优先畅通。这个思路就是以人为本确切地说是“以老百姓为本”。只有把老百姓的利益放在了心上,才能把工作体现在重要位置上,把老百姓的事办实了,“公交优先”的道路也就畅通了。 (稿源:红网) (作者:董宏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