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魔乱舞的十运会终于结束了 是最后的疯狂吗 | |||||||||
---|---|---|---|---|---|---|---|---|---|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0月25日 09:17 中国经济时报 | |||||||||
袁幼鸣 十届全运会23日终于结束,全国公众不再为它层出不穷的丑闻污染视听。 十运会赛程过半时,新华社述评忍无可忍,指称“不和谐之音,不和谐之事”之多,“人神共愤”,忧心余下一周不知还会发生什么,呼吁与会者尤其是领导者、管理者珍惜
何谓异化?在社会存在层面,判断异化的通俗尺度就是,纳税人出钱供养一个事物,它却反过来损害你、恶心你。对这样的事物,必须做连根拔出的“抛弃式改革”! 剖析体制成因并丑闻表征,不容否认,现行竞技体育体制及各类运动会就是异化事物。出发点即偏离体育本质精神,以财政资金供养竞技体育的“举国体制”内含着显著“道德风险”。过去这一体制通过计划手段切割国民收入,弊端被掩盖,今天则充分显露出作为利益集团套取社会资源工具的面目。 为什么十运会丑闻空前地多、丑闻当事人普遍恬不知耻、孙英杰已获马拉松金牌后还要服兴奋剂(或如其所言,被对手陷害)?它们正是由现行体制套利性质所决定的! 不难发现,于相关各方一致努力下,围绕十运会,首先搭建起了一个各省、市、行业悬赏重奖锦标获得人员分肥平台,与此同时,正是因为圈中人也普遍知晓这样的“美事”无法持续,末班车心态时疫般蔓延,于是,上演几近穷凶极恶的“最后疯狂”在所难免。 必须指出,其中,体育主管部门担当着推动省、市、行业利益集团套取地方财政资金角色。其实,对于十运会黑幕,媒体报道并不充分。部分记者对弊端实质心知肚明,却仅仅斥责一些“流氓习气严重”的人酿成事端,破坏了体育界共同利益,甚至表扬那些悄然分肥项目,严重有违职业道德。十运会另有大量定好利益分配协议的舞弊行为因不吵不闹、运动员表演较为逼真没有露馅。谁是最大的作弊者?是军队运动员获奖牌同时计输出省市成绩的“双计分制”、“交流运动员”所得锦标由输出地与输入地分享等规则!体育主管部门为什么会出台这些违背竞技常识、注定要驱动赛场变“秀”场规则?目的昭然若揭,旨在通过吹气球、造泡沫方式,诱使地方政府多投入资源。 竞技体育充当机会主义载体,糜费社会财富同时,另一必然后果为不断冲击社会道德底线,对青少年影响尤其恶劣。那么,现行体制有什么理由存续?无疑,唯一摆得上台面说辞是凭此实现“奥运(争光)战略”。但是,“奥运战略”本身真那么重要,乃至可作为社会物质与精神双重损失“挡箭牌”吗?梳理“奥运战略”将发现,其价值很大部分是虚构的。 究其目的,“奥运战略”试图令中国运动员在奥运会等重大国际体育赛事多获锦标,以为国争光。然而,谁都无法否认,按照基本逻辑要求,“为国争光”必须放在关系范畴中方能成立。于竞技体育一类事物上,只有国外舆论发自内心地认为中国人因此光荣,才叫真正“为国争光”。一个基本事实是,自上世纪90年代前期起,即便转型经济国家,也基本上放弃了政府财政支撑竞技体育模式。于市场经济国家,运动员体系虽呈现从业余转向职业化趋势,经济资源获得仍不改依赖市场与非政府组织途径——其一直属于衡量一个国家真实竞技水平重要指标。在当今国际竞技体育界,即使靠“举国体制”跻身奥运会奖牌所谓的第二集团,所得评价也是另类的。所以,继续以“举国体制”支撑“奥运战略”,在“为国争光”意义上并不能成立。“奥运战略”无法成为“举国体制”存在依据。 毋庸回避,北京举办2008年奥运会是最新一轮“奥运战略”受到空前重视理由。这同样出于误读和误导。事实上,奥运会申办阶段,考虑主办城市所在国过去所获得金牌因素很小。申办成功后,国际奥委会对主办城市则只有按承诺提供平台要求。不是吗?国际奥委会多次考察北京奥运场馆建设和组织准备工作,什么时候考察过中国运动员训练情况?取不同统计数字的最小值,公众为上届奥运会每块奖牌支付的代价也多达数千万元。即使奥运会在北京举办,纯粹算经济账,这样的支付安排也值得检讨。 十届全运会结束了,获得锦标多的省、市、行业竞技体育圈子完全可能以保持先进地位为由,伸手讨要更多财政拨款,而要重振雄风或改变落后面貌者同样会振振有辞。地方政府理当认识到抛弃竞技体育旧体制系大势所趋;财政资金来自不易,把体育事项支付用于公众体育健身,才会受到纳税人拥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