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新农村运动”闻名的经济学家林毅夫,近来大有“语不惊人死不休”之志,先是弄了个“个税改革不能体现仇富心态”而受到舆论谴责,接下来在文章中重提“穷人经济学”时再一次语出惊人,说:“我国当前贫富差距的主要矛盾不在于富人太富,而在于穷人太穷。”
一语出口,又是轩然大波。其实,他的本意,可能是主张通过“让穷人富起来”来
解决贫富差距问题。从这个角度冷静来看,他的话有些道理。
然而,如何让穷人变富?林毅夫认为,“穷人所能获取收入的主要来源是劳动力”,而丰富的劳动力是中国的“比较优势”,因此,应该依靠劳动力的优势来解决穷人致富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中国有那么多富足劳动力,利用劳动力价格低廉的优势,发展出口产业,当更多的人有了工作,向非农产业转移,穷人不就变富吗?
林毅夫的逻辑并没太多新鲜的地方,改革开放以来,相同的意思早就有人表达了,只不过林变换了个说法,新瓶装了旧酒罢了。即便不去追究“版权”问题,时至今日,林毅夫再次开出“比较优势”的药方,能达到他“穷人收入增加的速度比富人更快”的目的吗?
比较优势起源于李嘉图国际贸易间“竞争平衡”的思想,狭义上可以理解为“出口商品通常是一个国家资本或劳动力或智能相对富足因而密集的产业的产品。”中国的优势在哪里?人多,劳动力过剩,工资廉价,生产投入的费用就小,产品的价格优势可能就大。不可否认,二十年多年来,我们很大程度利用了这样的“优势”。
但现如今,我们技术进步有限,为了消除贫富悬殊问题,还想以“劳动力优势”说事,实在不妥,劳动力作用不宜被夸大。近二十年我们经济的高速发展,有劳动力便宜的因素,但更跟政治稳定、政策优惠、市场潜力大有关系。要不,非洲很多国家比中国劳动力还便宜,投资者咋没有那么大兴趣?
更重要的是,一定程度来说,过于强调“劳动力优势”,会恶化而不会缓解贫富差距,它可能会把工人低收入水平的“发展”变得合理化,使得无法政策性地普遍提高工资和农业收入。劳动力市场的过剩造成巨大的失业压力,进一步无情地压低工资和生产资料价格,大量劳动者继续在低收入水平徘徊。直接的后果是:农民收入缓慢,城市贫困人口急剧扩大,购买力下降,有效需求不足,通货逐步紧缩……这样的状况,是优势?还是劣势?
林毅夫想让中国的穷人收入增长的速度比富人的还快,但他开出来的“劳动力比较优势”药方却不那么高明,效果只会适得其反,让富者愈富,贫者接着贫下去。
(稿源:红网)
(作者:毕诗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