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北京市人事局发布最新消息称,今年北京市引进的研究生数量,比去年同期增加四成;北京市将重点引进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等“紧缺”专业毕业生。北京市人事局同时称,北京市在引进毕业生过程中,将把教育部直属院校、中央其他部委所属院校、中央与地方共建院校以及被教育部列为“211”工程的地方院校,作为引进毕业生的重点院校。(据10月15日《新京报》)
人才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当今社会发展的竞争某种意义上是人才的竞争,这已经成为人们的共识。因此,单从北京市引进人才数量
上的增加来看,无疑是有利于推动首都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不过,北京市人事局同时所作的将教育部直属高校等作为引进毕业生的重点院校的表态,却不免让人感到其在引进人才观念上存在着“惟校是举”式的偏颇。不可否认,目前在我国,类似教育部直属高校、211高校、部委院校等这些标牌都是衡量高校综合实力的标尺之一,其数量在全部高校总数中也处于相对少数;而进入这些学校的学生在高考时也自然需要具备相对较高的分数,但是所有这些因素和条件却并不绝对地表明这些高校的毕业生在个人能力、综合素质等方面就先天地优于其他地方高校的毕业生。
既然是本着招纳贤才的目的来引进毕业生,那么也就大可不必在引进之前就首先确定所引进人才的高校范围。而更应本着只要是人才,只要素质高于他人,只要其适合本单位工作发展需要,那么就应不分何种院校一概地予以接纳吸收。
近年来,有关招聘单位在招聘人才过中所暴露出的种种歧视态度和做法已经是屡见不鲜,让人见怪不怪了,但这却并非就是一种正常的社会现象。要消除这种不合理的社会现象,就需要全社会的努力,而作为人才招纳的主管部门,在引进之初就人为地给招募人才的出处设定限制条件,不免有为人才歧视推波助澜之嫌,也不利于引导社会形成正常的用人观念。
“英雄不问出处”,人与人千差万别,如果真心要招募人才,那么“惟校是举”显然不如“惟才是举”合适。因此,笔者以为,抛却人才观念上的追溯其学校的“血统论”,而倡导树立“能力、素质至上论”的观念,在目前社会招聘毕业生的前夕,显得很有必要也极为迫切。
(稿源:红网)
(作者:王纪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