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专栏互动 > 正文
 

李晶晶:外资显露扩张雄心 投资结构进入新阶段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08月09日 17:42 工人日报企业周刊

  近年大量出现的并购事件,特别是愈演愈烈的跨国公司独资化浪潮表明,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作者】李晶晶

  从跨国资本的进人方式及演变历程来看,外资在中国的投资结构已经进入第三阶段,
其扩张雄心己显露无遗。典型特征是近年大量出现的并购事件,特别是愈演愈烈的跨国公司独资化浪潮。这是资本全球扩散的必然趋势,外资纷纷利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开放力度加大,政策进一步解冻的机会寻找更加符合资本利益的进入和发展方式。

  1992年以前,外资投资中国的步伐都很谨慎,进入方式一般为合资、合作和独资,即“三资企业”,外国资本主要把中国作为低端制造转移中心;1992年之后,外资大规模投资中国。跨国公司意识到中国巨大的制造能力和市场容量,开始在中国建立营运中心。尽管外资投资形式呈现多样化,但仍然把中国当作劳动密集型制造业中心。

  合资时期:转移低端制造中心

  工业技术的大发展使外国大型制造企业在本土制造能力过剩,为寻求全球资源的配置及制造成本的优化,开始把制造业中的制造环节向发展中国家倾斜,日本、韩国及新加坡等一些东南亚国家就是在上世纪50年代工业转移中发展起来的,轮到中国的时候已是80年代。

  这一时期外资主要以合资合作的投资方式为主,他们先是以进口和合资公司的形式进入中国市场,这是因为合资企业可以充分利用中方企业已然建立的销售网络和知名品牌,合资可以使其节约财务支出,大大降低在华的投资成本,同时还可以减少东道国政府对于海外企业可能取代本地企业的恐惧感,享受到不少的优惠政策。

  由于当时国内市场消费水平的限制,一些外资企业在刚刚与国内企业合资时,看重的并非在中国市场上进行产品销售所带来的利润,仅仅靠以高价格向合资企业销售生产设备,就可以大赚特赚一笔了。出于利用中国廉价劳动力的考虑,外资企业更愿意把中国当成一个生产基地,生产出来的产品仍然主要供应海外市场。

  不过,在一些外方持股比例不受限制的传统领域,如食品、日用品等,外方更看重的是品牌。这个时候他们采用了迂回的策略,先行通过合资买断中方品牌,再逐步将自己的国际品牌形象与这些品牌结合起来,然后再推出自己的所谓国际知名品牌,最终以自己的品牌取代国产品牌的地位。这在日用品领域最为突出,比如美国宝洁买断“熊猫”,德国利洁时买断“活力28”,高露洁买断“三笑”都是这样的例子。

  后合资时代:争夺资本的话语权

  从上个世纪90年代开始,外商投资结构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开始从合资合作转向独资,即使是新合资浪潮也大多以外方绝对控股为前提。当初中方控股的企业,在以后增资扩股时,跨国公司乘中方企业追加资金不足而逼抢中方股份,完成了对行业主导企业的控股合资,确立其产业内的垄断地位,争夺资本的话语权。

  这种变化是有深层次原因的:这一时期外商投资中国已开始系统化、长期化,同时市场方向已有所变化,原来在中国投资的制造业其产品大多转向出口贸易,如今则开始注意在中国范围内拓宽产业的上下游方向,以便对中国市场进行系统的占领,表现是其独资设立的分公司日渐增多。这类公司的建立使跨国公司得以统一协调管理其在华企业,最终实现投资系统化。

  这一时期,跨国公司在华企业在股权安排上开始强调控股权,并通过关键资源的投入形成对企业的非股权控制。根据中国的法律规定资本的入资方式有五种:现金、实物、工业产权、专有技术和土地使用权。而在五种入资方式中,事实证明中方在大部分环节上是薄弱的,而且无法与跨国公司竞争。于是外方母公司通过资金、核心技术、关键管理技能和营销网络等要素的投入,使合资企业的经营决策和日常运行严重依赖外方母公司。这种非股权控制,在外方拥有控股权的情况下巩固了控制地位,而在外方拥有少数或对等股权时则使其获得实际上的控制权。

  这一时期特别是90年代后期开始,无論是合资企业还是独资企业,外国资本都能较大程度的掌握着经营管理的话语权,学者将之称为“后合资时代”。

  并购时代:从“资金”到“资本”的飞跃

  1995年,福特公司购买南昌江铃汽车集团B股的举动开了外资并购上市公司的先河。伴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贸易自由化与投资自由化的程度更加开放,对各行业特别是金融及服务等一些利润大前景宽的行业放开使外资嗅到了再一次使资本在中国增值的契机。由此,外商投资中国的第三个阶段来临,从以往的制造中心、研发中心转向以资本运营为中心被预计为未来的外资投资中国的主要方式,被称为从“资金”到“资本”的飞跃。

  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投资中国的外资采用并购方式取代传统的合资或独资方式,最直接的原因就是能缩短建设周期,加快投资周转速度。据资料显示,修建新企业从考察谈判到办成开业一般要用1.5~2年时间,要形成一定的规模至少要用3~5年。相比之下,并购企业只需短短3~5个月,许多并购企业可迅速形成规模,即使加以改造最多也只需1~2年。很多外资收购国内企业正是出于这种规模经济、调整结构、降低成本、争夺市场、资本增值、避税、获得税收优惠等方面的考虑。

  近几年,国际并购大鳄已在中国浮出水面,比如中国饮用水领域的冠军、亚军-娃哈哈、乐百氏已投奔到法国达能门下;石化巨头-埃克森美孚也成为中石化的第一大海外股东。  2004年,这一趋势开始形成高潮:法国化妆品巨头欧莱雅斥巨资收购了本土品牌“小护士”和“羽西”;世界第一大啤酒巨头美国AB公司投资51亿港元将百年哈啤这个地方品牌收入麾下;美国宝洁公司以18亿美元收购和黄中国所持中国内地合资公司宝洁-和记有限公司余下20%的股份,成为一家彻底的独资公司等等。

  在这一系列的并购事件中,虽然不乏外资通过并购国内企业而进入中国市场的例子,但更为重要的是,一些已经运作了几年十几年的合资公司的外资股东开始寻求“单飞”。尽管由于种种原因,并购在短时间内还难以成为外商投资的主流方式。但是,外资在华的投资结构演变将按照这条清晰的轨迹进行下去。


  爱问(iAsk.com)投资结构 相关网页约135,750篇。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爱问 iAsk.com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