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功夫内讧风波”追踪
本报记者 吴江
真功夫董事会一则谴责潘家姐弟的声明以及后者的迅猛反击,再度为这家中式快餐连锁的内讧事件添加了新的情节。故事显然一时半会儿结束不了,透过这场喧嚣,我们不难发现,一家企业两大股东的利益之争折射的是一个更具普遍意义的现象:如何实现家族企业的永续经营?企业如何渡过创始人隐退或是分手的危机?
专家观点{1}:均分股权容易引起纠纷
真功夫从1994年到2007年底引入风投之前,一直是靠自有资金发展。自今日资本和联动两家风投合计3亿元人民币注资后,公司股权结构开始发生变化,董事长兼总裁蔡达标和副董事长潘宇海各占47%,两家风投公司共获得6%股份。真功夫方面将此举作为企业开始打造现代治理结构的标志。“经过两年多的努力,真功夫管理升级已经成功在望。”真功夫副总裁洪人刚甚至很乐观地认为,眼下事件只是企业必须经历的“去家族化”过程中出现的阵痛。
了解事件进展的专家对此则要谨慎得多,股权比例的安排被认为是真功夫企业治理结构设计的一大败笔。“过于均分的股权结构为家族企业的发展埋下了祸根。”广东商学院商业流通经济研究所所长王先庆直言不讳地称,各占47%这样的股权结构很容易引起股东之间的纠纷,因为谁也没有占优势的表决权。
长期研究珠三角企业运营的中山大学岭南学院林江教授昨日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导致蔡达标与潘宇海在人事任命上发生冲突的根源并不是先前股东之间的那些约定,而是在企业发展进入到新的阶段,约定和董事会章程出现矛盾。根据真功夫当初制定的《合作框架协议》约定,总经理和副总经理人选由蔡达标方和潘宇海方分别委派,这种分猪肉的方式本身就不符合现代公司管理理念;而后来制定的董事会章程并没有明确废止这些约定,使得旧协议仍具有法律效力,这样的制度设计埋下的“地雷”如今被引爆了。
专家观点{2}:“家族企业保守僵化”是偏见
几乎所有关注真功夫的研究人士都认为,这家企业一开始是两个朋友一起创业,后来他们成为姻亲,使得企业成为家族企业的一种模式,因此两个创始人如今的纷争非常具有代表性,整个事件就是中国民营企业和家族企业成长过程中集体“阵痛”的缩影。
“现在很多人一提到家族企业,就认为是保守僵化,这是偏见。”林江认为,家族企业本身实际上是中性的,它也可以是规模非常庞大和具有完备现代企业治理机构的组织,如杜邦、洛克菲勒;也可以是很小的家庭生产单位,如在法国和意大利的一些服装和家具企业,它们同样也有很强的竞争力。而据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学院近年的一份报告称,世界范围内80%以上的企业属于家族企业或带有家族企业的影子,世界500强企业中有37%由家族所有或经营。
在林江看来,真功夫寄希望的“去家族化”这个提法本身并不妥当,容易激化矛盾。解决问题的关键还是要尊重历史和事实,通过谈判给予合理价格予以退出,意气用事并不符合经济理性;同时,并非“去家族化”就万事大吉,对内对外都应该确立唯才是举的标准。
也有专家认为,随着第一代创业者将陆续退出,中国民营企业交接班高峰在未来10年将陆续到来,企业界将会出现两个高潮:一是职业经理人走马上任、二是民营企业改制的高潮。这些职业经理人掌握经营权后,为了增加长期激励,一大批私营企业就会变成经营者和老板合股的股份制企业。
事实上,在市场法则下,家族企业究竟要保持怎样的治理结构并无统一的标准,是“不求所在、但求所有”还是“家天下”,这跟企业所处的行业性质和规模紧密相关。但包括真功夫事件在内的现实却一再昭示,没有合适的企业制度安排,“苟富贵毋相忘”就仍然只能是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