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上周的连番下挫到本周初的集体回暖,银行股近期的表现并不稳定,上市银行之间也常常是“各走各路”,使得银行板块“红绿相间”。
事实上,大多数上市银行的半年报业绩预报都可圈可点,在上半年经济不确定性因素增加的背景下,上市银行动辄超过50%的业绩预增幅度引得市场人士再度大呼,银行股正在被“错杀”。然而,从二级市场的资金流向与股价表现来看,机构与个人投资者对于银行股的信心显然并没有因此得到有效恢复。
恰在此时,一篇关于深圳房贷“断供”的网文迅速引发了市场的深度担忧———由于深圳房价的下跌幅度越过了部分贷款购房者的心理底线,部分购房者顶着将被银行起诉的巨大压力宣布“断供”,而在一些网络文章提供的数据中,这部分购房者并不是个小数字,达数十万众,涉及金额近千亿元———这是否意味着中国式“次贷危机”到来的可能性?若果真如此,银行业岂非是首当其冲的受害者?
很快有专家以及业内人士对于上述担忧予以了回应。首先,针对网络上对于深圳断供现象的夸张描述,有市场人士撰文指出,截至2008年5月,深圳市中资银行个人住房贷款余额近2200亿元,比年初下降了50多亿元;不良贷款余额比年初增加了0.11亿元,不良率为0.67%,比年初上升了0.02个百分点。可见,如果“断供”所涉及金额真的高达千亿元,则占到了实际个人住房贷款余额的近一半,这种说法显然言过其实。其次,专家强调,深圳楼市出现的“断供”等问题,并不是全国楼市的普遍情况,这与深圳房价上涨过快、投资炒房者在购房者中比例畸高有关,不能把深圳现象作为全国的普遍现象。从北京、上海等其他高房价城市的现状来看,一方面,尽管近来房价出现了一定的结构性调整,但均没有出现类似于深圳的逾30%的大幅快速下挫;另一方面,个人贷款者还贷记录良好,恶意“断贷”现象影响微乎其微。
不过,尽管专家的意见较为统一地指向了一点:深圳“断贷”现象尚属个案,房地产信贷风险目前仍在可控范围内,但是,仍然有人从中嗅到了危险的味道。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市场人士对记者表示,一向被视为银行的优质资产的住房抵押贷款突然“反戈一击”,成为威胁银行信贷安全的重要因素,这一点本身就值得深思。在过去几年房价的过快上涨过程中,银行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如果它一味求取眼前利益而没有很好地健全风险控制机制,那么,一些潜在的风险是不可避免的。如今,不管是不是已经遭遇“断供”,或许正是银行面对风险、好好反思的时候。
日前有媒体披露的资料也印证了上述看法。数据显示,我国银行业房地产贷款集中度逐步提高,到2008年一季度末,商业性房地产贷款余额达到5.01万亿元,占人民币贷款的比重已经提高到18.2%,部分银行占比甚至达到了30%以上。分析人士指出,如今深圳“断供”事件已经暴露出了冰山一角,一旦房地产价格下跌幅度超过贷款抵押比例,由于在银行信贷业务中比重很高,个人房贷的违约风险很可能会进一步深化,并且,地产商的“断供”问题可能会在资金周转的压力下同时暴露出来。
海通证券行业分析人士在其对上市银行二季度数据的分析报告中,进一步阐释了上述风险。他指出,二季度银行业不良贷款“双降”事实上已经结束,未来不利因素还在进一步增加。据银监会披露的数据,二季度行业不良余额剔除核销后已经没有下降,而目前房地产价格下跌影响的不仅仅是开发商的资金链和按揭的“断供”率,它对很大比例贷款的抵押物价值产生了负面影响。未来2年至3年,行业不良率上升80个至200个基点是有可能的。
一旦风险转变成现实,对于银行的利润增长而言无疑是有重大影响的。有专家曾经表示,银行业的净利润对于不良贷款比较敏感,一旦不良率反弹,银行业利润增幅将大幅下滑。而这一点将有可能与今年以来企业利润增速的下滑所导致的企业融资意愿减弱、银行贷款增速放缓等状况一起,构成对下半年银行盈利的压力与考验。
在报告中,上述海通证券研究人士指出,二季度,银行业绩增速已有所回落。各家银行季度利润环比增速有所下降,负增长也有出现。“可见,得益于贷款重定价和有效税率下降而实现的一次性高增长正在远去,下半年利差将逐渐的收缩,信贷成本的上升,都将压缩银行的盈利。”因此,下半年上市银行利润同比和环比增速将明显下滑,未来银行业绩增速将向长期均值水平回归。此外,各家银行正在大力推进可以规避信贷额度控制的委托贷款类理财产品,虽然在短期能获得较多的中间业务收入,但蕴含较大风险,也不可能改变银行业整体的下行趋势。
小调查 |
相关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