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调整经济结构 根治流动性过剩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25日 15:12 东方网-文汇报

  孙立坚

  1月份货币供应量、物价指标、外汇存款以及CPI等指标的出台,再次把市场的注意力转向流动性过剩、通货膨胀和人民币增值等重要的问题上。当然,单纯从货币政策的目标来看,央行按照市场的预期,即使再次加息也无可厚非。中国人民银行高层领导多次在公开场合表明,央行首先会注重通货膨胀的防治,保持币值稳定,其次在宏观调控和制定货币政策时要考虑促进就业,此外还要大力发展金融服务。之所以宏观调控的重心放在通货膨胀之上,是因为通货膨胀会直接带来社会不和谐的重大问题。

  目前,中国消费者的储蓄和金融投资欲望强烈,内需拉动物价上涨的倾向并不很严重。但资源的旺盛需求所引起的成本推动型的物价上涨压力丝毫不减。加上雪灾的影响和市场流动性过剩问题的严重性,物价上涨已成必然趋势。1月份的通胀水平再创新高,PPI超过6%,CPI超过7%。

  值得指出的是,在目前我国还处于金融小国的状态下,通货膨胀可能使我国金融体系的资源配置功能进一步恶化:

  首先,消费者闲置在银行体系的资金会因通胀的节节攀升而“不断贬值”,尤其是低收入阶层抵抗通胀的能力会进一步恶化。而且,居民存款随时都有可能流向资本市场,尤其当我国资本市场的深度还很匮乏的时候,它就很容易波及到资本市场的价格形成机制,比如,造成股市和楼市泡沫等。

  其次,通货膨胀率的上扬使得企业的实际融资成本在下降,投资有可能会进一步加速,那些拥有定价权的企业还可能会利用通胀环境来提高自己产品价格以增加自己的收益,而这一逐利行为就会进一步推动物价上涨。

  第三,通货膨胀率在货币紧缩政策和流动性过剩日趋严重的状况下,对银行的资产(贷款)和负债(存款)的影响是不对称的。虽然通货膨胀率上升,实际上降低了银行付息的压力,但流动性规模的增加却冲销了这一价格上涨所带来的好处。同时,银行的实际利息收入也会伴随着宏观调控政策的强化——贷款规模下降而遭到较为严重的打压,这就有可能迫使银行去寻找更高收益的资产投资来平衡其日益增加的负债负担,比如增加高收益的房地产贷款等。

  从近期央行实行的一系列政策手段中,我们确实注意到在抑制通胀水平的问题上,央行的干预力度在不断增强,不仅如此,也从前一阶段频繁的利率调控手段渐渐回复到以数量调整为主的战略上。即对银行的信贷增长加强控制,比如:存款准备金率提高,大规模央票的发行,加强对银行信贷的窗口指导等。另一方面,控制资本市场泡沫膨胀对物价水平的负面影响,比如:加快企业的IPO进程,对热钱流入提高监管的力度,打击基金操纵市场的违规行为等。之所以没有频繁采用前一阶段所使用的利率为主的价格调控政策,主要是因为数量调整手段在目前国际金融市场不确定的状态和中国金融改革不断深化的阶段中,相对利率调整能够获得成本较小、效果较快的宏观调控效果。

  事实上,中国经济已开始出现了结构变化的迹象:在企业业绩提升的过程中,持高不下的固定投资的比例开始向下调整,社会消费能力开始出现回升。如果这种变化真的是伴随着产业结构的转变,即制度完善和市场竞争所带来的劣质企业退市;金融体系配置效率的提高,即银行信贷、企业上市和增资扩股行为与企业绩效挂钩;社会福利体系的改善,即减少老百姓未来支出的负担,而不是暂时性宏观调控的结果和市场策略性选择所致,那么,中国的经济运作效率确实在不断提高。只要我们有信心,甚至敢于承担当前一些经济波动的成本,那么,结构性流动性过剩问题对中国经济的负面冲击一定会不断减小,直到消除。但目前在这些好迹象出现的同时,货币供给也在大幅度增加,流动性过剩冲击的负面影响即通货膨胀确实不能忽视。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