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改稻为桑”何以弄巧成拙(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7:21 《新财经》
简单问题复杂化。尽管胡宗宪是严嵩的弟子,但他有大局观念,且行事谨慎。原本是能把“改稻为桑”处理好的,但太子党却派谭伦督战,把局面搞乱了,使胡宗宪腹背受敌,左右为难,成了风箱里的老鼠,最后只好下课。接下来,严世藩又想加强力量,但为了避嫌,派出的是一个不谙政治险恶,完全没有地方工作经验的高翰文,结果彻底把事情搅黄了。任何政治人物,如果不能就事论事,而是以人划线,必然会将问题复杂化。互相掣肘的结果是,不但不能做的事做不了,能做的事也做不了了。 官场问题外部化。官场争斗一旦到了白炽化的阶段,出于对失败的恐惧,各方出手都趋向于斗狠,非致对方于死地而后快就成为理性选择。为了嫁祸于人,郑泌昌、何茂才不惜放走倭寇,纵火劫狱,诬良通倭。但这也是一着险棋,把外敌都请出来当棋子了,难怪郑泌昌对何茂才说:“这可是最后一步棋了。做不好,你和我就自己坐到囚车上去吧。” 一个问题在延续的过程中,往往会衍生出一系列问题,何况一系列问题在互动的过程中,不知会繁殖出多少问题。于是,“改稻为桑”的结局如何就不难预见了。淳安、建德两县被淹,马宁远等四人问斩,胡宗宪被迫辞去浙江巡抚,郑泌昌、何茂才被处决,沈一石放火自焚,杨金水疯了,高翰文被囚禁……原本是一次向自然要资源的经济活动,最终却变成了向官场要命的斗争。 “改稻为桑”如何被定为国策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为了弥补上一年的巨大财政赤字,严家父子绞尽脑汁,挖空心思,终于想出了一个能够实现方方面面多赢的好办法,这个办法好就好在他手下有人。 浙直总署兼浙江巡抚胡宗宪,是严嵩一手提拔起来的朝廷重臣,人品才干都是一等一的国家栋梁之才,并且深得皇上信任。浙江的布政吏郑泌昌,按察吏何茂才,也都是嫡系,由他们来组织扩大丝绸的生产和出口,换取外汇,增收几百万两白银来填补亏空,看来没有多大问题。而且,项目过手的环节多,肥水丰厚,不仅手下的人有积极性,把他们养肥了,自然也就有了孝敬老师的银子。 然而,严家父子也知道,关系如此重大的经济政策,必然涉及到方方面面,推行起来难度比较大。首先,必须要得到皇上的首肯,并且使之成为一项国策,推行起来才有可能平衡各方面的利益,尤其是要搞定太监总管吕公公,以及他的干儿子--江南织造局兼浙江舶司的一把手杨金水,并且可以拿虎皮做大旗,排除反对党的干扰,达到预期的目的。创新总是很难的,从古至今都是这样。 真是难为了严家父子,在周云逸死后的这个难过的春节期间,经过反复论证,精心谋划,总算是拿出了一个比较完整的自救方略,并且在如何抛出这个方略的问题上,也都颇费心思,进行了深思熟虑的谋划。这一出戏所表现出来的招术套路,都显见八十一岁的严嵩,是何等的老成谋国。否则,我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嘉靖明知严嵩一伙为恶多端、贪得无厌,却还是离不开他们。 借着张居正提出扩充海防、抗击倭寇所引出的话题,严嵩从容不迫,侃侃而谈,循循善诱,给嘉靖留下了足够的想象和发挥空间,一步一步地把皇帝装进了套子。自以为聪明过人的嘉靖,这个春节自然是过得不开心,所谓“斋戒祈雪”,说白了,就是找一个好听一点的词,闭门思过罢了。十多天下来,他为自己去年的个人消费过多,心里正难受着呢:一是气这些做事人,巧借他的个人项目,不惜成本,中饱私囊;二是花就花了吧,却搞得满城风雨,居然让地球人都知道了,遭来周云逸等臭知识份子的辱骂。现在严嵩引进了这么一个本土化的项目,可以进一千万两的银子,他能不高兴吗?于是,拍着掌,满怀欣喜地恩准了推行“改稻为桑”的经济政策,并且定为国策。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