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改稻为桑”何以弄巧成拙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2月14日 17:21 《新财经》

  文/郭梓林

  一项利国利民的国策,却因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利益争夺而变得祸国殃民

  在明末清初之前一千多年里,中国的经济形态,一直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除了盐、铁等重要物质实行国有垄断经营之外,国家对蚕桑、粮草的生产和流通大体都是放开的。从电视剧《乔家大院》中,我们可以看到,晋商的发迹主要是在北方的边境地区。因为那里有大量的屯兵,实行自由粮草交易,不仅减轻了国家的负担,而且给山西人创造了发展贸易的机会。当然,晋商以战争为商机,囤积粮草,发战争财,那也是再自然不过的事情。

  到了明末清初时,中国的皇帝才开始有意识地出台一些影响经济发展的产业政策。

  嘉靖年间,国库空虚,经济到了崩溃的边缘。民间传说:“嘉靖嘉靖,家家干净。”到了老百姓都说家家干净的时候,不仅帝王不幸福了,而且帝国的生存都是个问题,何以奢谈可持续发展?

  在《大明王朝1566》中,严嵩父子连哄带诱,与嘉靖共同忽悠出了一项“改稻为桑”的国策,目的是要通过发展生产,扩大出口,来增加国家的财政收入,填补亏空。

  表面听起来,“改稻为桑”无论如何是利国利民的一项好政策。农民种地的收入不如种桑的收入高,嘉靖又决定不增加"改稻为桑"者的税收。而且蚕桑业的发展,必然带来农业向手工业的转移,几千年来脸朝黄土背朝天的乡下人因此有望拿到“农转非”户口,这是多大的好事呀,老百姓怎能不拥护?

  然而,“改稻为桑”这个看似英明的国策,就出了问题。

  急功近利。推行这项国策的人提出了“一年初见成效,三年内大见成效”的目标。第一年就要织出五十万匹丝绸,而且已经与洋人签订了出口合同。典型的“政绩工程”!尽管当时的官员还不善于以“亲民”为口号,打出“为老百姓办几件实事”"的旗帜,但做事已经胆气十足了。为了推行国策,官府竟派士兵骑着战马去踏农民的秧田,引发了杭州郊区的老百姓到总督府集体上访的事件。

  兼并土地。要保证丝绸的规模生产和质量,必须解决原料生产的规模经济问题。所以“改稻为桑”必然涉及土地兼并问题。如果古人能够像现代人一样,在土地兼并的同时,辅之以合理的补偿和就业人口的转移,本也无事。但那个时代的统治阶级是想不出现代人的办法的。于是,商人为了降低土地兼并的成本,与政府官员勾结,通过行政权力来压低土地价格。勾结的背后,是政府官员从中瓜分相当份额的巨大利益,所谓少数人吃多数人,再少也是多。

  这不禁让人想起前些年某些城市,政府与房地产开发商谈好了土地价格,然后不惜动用公安甚至“黑社会”强行拆迁,旧城改造成为不断引发群体上访事件的一个重要原因。

  有意思的是,推行“改稻为桑”的一派,高举推行国策的伟大旗帜,雷厉风行,敢做敢为,大刀阔斧,义正辞严。而他们的改革措施,却激起了有良知的官员的反对与阻挠,由于不便与皇上钦定的国策作对,“改稻为桑”的反对派,一方面以百姓根本利益的代表者自居,另一方面又只能阳奉阴违。于是,这场博弈成了一场明枪暗箭的党争。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