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明茨伯格的"五行理论"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2日 16:09 21世纪经济报道

  ——读<卓有成效的组织>

  余心岳

  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组织问题在西方是个热门研究领域。组织的结构和组织的建设,从学术角度,一般归结为组织设计问题。在完成以管理者的工作为焦点的专著<管理工作的本质>(1973)之后,明茨伯格一头扎进"组织结构"领域,经过三年的理论研究和实地调查,其中包括他在麦吉尔大学的学生参与的大量调查,撰成一部具有教科书风范的巨著<诸般组织的构造:一项综合研究>(1978,Prentice Hall出版)。由于该书被广为用作教材,书评家和市场反应都很好,出版社着力两度开发,请作者编撰一个针对实践者的普及读物,于是也就有了<卓有成效的组织>(1983),自然,读来更为有趣,传播也就更广。

  本书的写作,以陶器制作始(也许是有"缪斯"的相助吧,就像他的著名文章"手艺式战略"运用的核心隐喻来自他前妻,一位知名陶瓷艺术家)。在第一章"组织设计的基础"开头,明茨伯格设计的案例就是一个名叫拉库的女士进入制陶业的历程,从独自一人在自家地下室制作陶器,到建立公司,发展壮大,直到把办公室放在"制陶大厦"第55层。这个案例引出的核心词汇,也是本书的核心词,就是"协调"。

  在明茨伯格看来,传统的组织设计文献考虑得更多的是"分工",即把任务分解,而不是着重考虑如何把拆分出来的工作合在一起。而组织的结构就要考虑分工与协调(或作"协作")这两个基本且相互对立的要求,我们不妨称之为组织结构的"阳""阴"。1980年,马里兰大学社会学教授黑奇(Jerald Hage)对明茨伯格系统分析"协调"的相关性予以了高度评价。

  调和阴阳是中国传统智慧,可不简单,此外,我们古人的思想还有"五行",奇怪的是,明茨伯格也对"5"特别看重。本书原书名直译就是"五之中的结构",或者干脆译作"五行结构"。在作者看来,"5"不是个普普通通的数字,他还引用<象征词典>中解释:"5"是联合的标志,在毕达哥拉斯看来它是婚姻的数字;也是中心、和谐和平衡的数字。"5"是人之象征……也是宇宙的象征……象征神的意志,对秩序和完美的追求。明茨伯格的"五行"组织结构说,主要包括:5种主要的协调机制,组织的5个关键组成部分,5种基本的分权类型,以及结论性的5种结构配置。让人啧啧称奇的还在于,不同的五行之间还有一一对应关系。

  本书的基本结构是,前七章分别定义后面要用的分析构件,第八章到第十二章分别分析五种结构配置,最后一章则是超越前十二章确立的结构,有点像是喜欢上了"无极"。

  第一章可以说是"地基"。首先识别出五种主要的协调机制:相互调节,直接监督,工作流程标准化,工作输出标准化,员工技能标准化。其次是定义组织的五大部分:战略高层,中间线,营运核心,技术结构和支持人员。作者还用图示方法,区分组织运转过程中的权力流、受控活动流、非正式沟通流、工作集群和临时决策流程流。这样,既能说明作者的观点,又不失去组织之复杂性的把握。

  第二章至第四章,主要在前章的"地基"和"砖块"基础上阐明诸多参数。这些参数涉及到如何设计个人职位和组织的上层结构,可以说,这几章为组织设计师划定了领地和决策空间。尤可注意许多不同种类的专业化。

  第五章的主题是分权。明茨伯格对分权概念的梳理、分类和结合形式的探讨非常清晰。在"权力归于所有人"一节,他对工人在工作场所的参与和组织上的民主理念颇有微词,认为基本无效(关于这个问题,笔者觉得另一位管理思想大家艾柯夫的观点颇值得介绍,可见新近出版的<艾柯夫管理思想精华集>中的"民主社会中企业的角色"一文)。

  第六章讨论16个假设,涉及年限、规模、技术体系、环境和权力(又是五类)。这部分其实是混杂着经验、理论观察和信念,设计师可以部分采作有效的处方,而实践者应该根据处境来调整。这里,组织的技术体系有独特的定义:营运核心把投入转变成产出所借助的工具。至于广义用法的"技术"(组织的全部知识),他用复杂性概念来表达,放在"环境"中讨论。

  在转向对五种结构配置进行理论分析之前,作者安排第七章作为引子。关于配置,作者的定义(也是假说)是:有效的组织能够实现设计参数的内在一致性,同时又与情景因素相兼容。相关的是另一个假说:有效的组织会根据情景选择适合自身的设计参数。值得注意,这一章还有一种"五行":5个组成部分各自对组织施加的引力:集权化引力,割据引力,专业化引力,协作引力,标准化引力。至此,组织设计参数、五引力和情境因素一同汇聚作用,形成了五种自然的群组或结构配置。

  五种结构配置是本书的精华所在,作者也许像20世纪诸多人文社科领域的学者一样,受韦伯的影响,秉持价值中立理念,并没有从价值观上对各类结构配置或指责或欣赏,而是尽量"客观"分析,尽管作者本人或许会比较喜欢"变形虫结构",那种以非正规的、不定型的的团队以及临时委员会组织(adhocracy)为特色的结构。但是,作者坦言,"没有哪种结构永远是最好的"。

  到此为止,我们或许可以说,本书确实能够有助于各行各业的高层管理人员深入把握组织结构。不过,全书并没有到此为止,在最后一章"超越5种结构"中,明茨伯格认为可能有第六种结构:"使命式结构配置",但没有展开分析。发达社会常见的志愿者组织也许是使命式结构的原型,特点是:专业化是其协调模式,理想或者价值观成为关键要素。

  全书结尾依然回到"制陶",别具反讽效果:

  "拉库女士逐渐老去,一天,她从55层的办公室走下来主持陶器公司最大一家工厂的奠基仪式。她铲土时不小心跌倒在泥里。突然,对弄脏了衣服的懊恼,变成了一种怀旧之情。她突然意识到,自从离开陶艺作坊之后,这还是她第一次真正地接触土地。而后她忽然领悟到,制陶远比赚钱重要。至此,她的组织有了新的使命——以手工制作美丽实用的陶器——并且形成了能够反映这种新理念的结构。之后,她为组织最后改了一次名字——大地陶工,欣然挂职而去。"

  (<卓有成效的组织> 亨利·明茨伯格著,魏青江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7年7月)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