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记者 马国川/文
早晨得知保育钧先生去世的消息,非常悲伤。记得2014年采访时,他曾亲手送笔者一本书。从书架上取下这本《再呼唤:民营经济、中国的变革与发展》,读到整整二十年前的1996年夏天,保育钧在深圳和一位企业家的对话——
企业家:你说党的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变?
保育钧:人民群众都拥护,为什么会改变呢?我看不会变,不能变,谁也难改变。
企业家:那为什么不立法保护私有财产呀?
企业家的问题引起了保育钧的深思,1954年宪法对私有财产给予明确的保护,但是不到一年,国家就进行农业合作化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私有财产遭到批判,宪法名存实亡。1982年宪法虽然有进步,但是对私有财产的保护极其有限。改革开放近20年后,非公有制经济蓬勃发展,其数量和资本数额在国民经济中已是“三分天下有其一”,可是由于缺乏法律保护,私有财产经常受到公权力侵犯,民心难安。
当时保育钧从人民日报副总编调任全国工商联副主席不久,正在潜心研究1956年公私合营以来中国民营经济发展历史。他得出的结论是:民营经济拉动社会就业,为社会制造财富,是国家经济发展的支柱。
1998年3月1日,全国政协九届一次会议召开前,全国工商联向全国政协提案建议,修改宪法,保护私有财产。这个提案的起草者,就是保育钧。该提案虽然没有被接受,但是开历史先河,起到了思想解放的引领作用。
4年后,保育钧再次执笔起草建议提案,作为全国工商联团体提案向全国政协提交,第二次呼吁修宪,保护私有财产。当年的一份调查表明,93%的受访者赞同修宪保护公民私有财产。
两年后,2004年3月14日,十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高票通过宪法修正案,“保护私有财产权”终于正式写入宪法。推动“保护私有财产权”者众多,保育钧是其中思想最解放、主张最坚决者。这应该与其经历有关。
1966年,保育钧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在人民日报社工作30年。他经历了毛泽东八次接见红卫兵的盛大活动,亲眼目睹了狂热的个人崇拜浪潮,对“文革”的态度从消极应付到发生怀疑,直到产生厌烦情绪。后来,他在一篇文章里这样写道,“如今,一想到那一幕幕狂热的场景,我就条件反射地不寒而栗,愚昧落后和个人崇拜是封建专制生养的一对孪生兄弟。”
“文革”后,人民日报汇聚了一大批有理想有追求的新闻人,他们致力推动思想解放和改革开放。保育钧是其中的佼佼者。1979年他根据胡耀邦关于落实知识分子政策的两次座谈会,整理而成《完整地准确地理解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发表,从此,过去“团结、教育、改造”的知识分子政策,变为“充分信任,放手使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解放了大批知识分子;1984年,保育钧果断拍板,刊发国庆天安门游行中打出条幅 “小平,您好”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为新闻史上的经典。
改革开放并非一帆风顺,《人民日报》也出没风波里。保育钧曾自述道,“多次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漩涡,喝了几口水,没淹死,没趴下,踉踉跄跄,过了一关又一关,总算站住了。”在巨大的政治风浪面前,“站住”绝非易事。在历史关头,中国新闻人留下铮铮风骨,值得仰视!
进入上世纪九十年代,世风变化,但保育钧犹自率性议论,得罪当道。1996年,以“交流”名义,54岁的保育钧被请出了工作三十年的《人民日报》,到全国工商联,担任排名最后的副主席。但是他“在冷板凳上自我加温,没事找事干”,研究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理论,由报人转型成为学者。他写文章、做演讲、搞活动,为民企呼吁,因为他通过研究认定,“中国的出路在于‘四化’——市场化、民营化、民主化、法治化”。褒之者称其为敢说真话,贬之者斥其为“新生资产阶级代言人”。但是保育钧不顾毁誉,不遗余力,被称为“保大炮”。
十年前,保育钧从全国工商联卸任,又组织中华民营企业联合会,继续写文章、发表演讲,抨击腐败,鼓吹改革。今年3月份,他还不顾医生劝告,抱病参加博鳌论坛。会上会下,他对文革遗风和极左幽灵深感忧虑,愤慨之情形于辞色。谁也没有想到,两个多月后,这位身材健硕的蒙古汉子竟遽尔辞世,年仅74岁。
保育钧南人北相,高大魁梧,声若洪钟,直言快语。二十年前,他被贬出人民日报,入工商联工作,不改耿耿本性。保育钧逝世,网上皆痛悼之声。他官不过副部级,而且不断被边缘化,竟让无数人感念,殊为难得。人心犹在,是非昭然,足见权势炫乎一时,惟人格能感人心、传后世。
二十年前,企业家向保育钧提出的问题,虽然在宪法里得到了解决,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私有财产要得到真正切实地保护,还有待民主化、法治化改革。在中国改革进退的关键时刻,中国新闻界痛失典型,民营经济再无“保大炮”,怎不令人扼腕叹息?
保育钧曾说,“民营化、民主化、法治化是大势所趋,我就‘不信东风唤不回’”。谁能想到,他没有等到理想实现那一天。“天意从来高难问,况人情老易悲难诉”。不过,青史不会成灰烬,保育钧的名字已经镌刻在中国改革史上,永为后来人敬仰。
进入【新浪财经股吧】讨论
责任编辑:马龙 SF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