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TV2《央视财经评论》:调结构 如何踩对致富的鼓点?
酝酿多时的京津冀一体化,如今驶上了快行线。近日,国务院设立京津冀协调发展领导小组,京津冀三地之间,在交通运输、社会服务各方面的衔接,开始加快了节奏。与此同时,包括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新丝绸之路、长江经济带等概念的提出,也让区域经济结构调整成为了中国经济最热的关键词。那么,这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将会改变什么?又将会带来怎样的发展机会?央视财经频道主持人陈伟鸿和特约评论员国家发改委经济体制与管理研究所产业室主任史炜、著名财经评论员张鸿共同评论。
调结构,如何踩对致富的鼓点?一系列的结构调整将会改变什么?
今年上半年,京津冀三地上下游产业加速融合,在天津吸引的内资中,四成以上来自北京、河北。三地产业布局开始分工交错,合作在提速:京津冀一体化通关启动;铁路部门开通了“京津冀货物快运”;国家税务总局[微博]成立了京津冀协同发展税收工作领导小组;京津冀产权市场发展联盟也宣告成立;京津冀协同发展正在从交通、产业、环保等延伸到更多的领域和更高的层次。
邹勇(国家发展改革委地区经济司副司长):特别是在促进区域经济一体化和区域经济合作方面,我们要加大支持力度,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形成一个合力。
从京津冀协同发展到“一路一带”战略构想深入推进,今年以来,我国区域发展亮点频现。《珠江-西江经济带发展规划》、《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区域合作规划》、《洞庭湖生态经济区规划》等相继得到批复。“新丝绸之路经济带”、长江经济带等区域“热词”,更体现了新一轮区域规划的特点,注重沿大江大河和陆路交通干线的引领发展。
上半年,我国中西部地区经济增速仍然快于东部,特别是中部地区,凭借良好的地理区位和产业基础,积极承接东部沿海地区和国际产业转移,固定资产投资、工业增加值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速跃居各地区之首。
史炜:京津冀需改变非均衡发展的现状 一体化是关键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所谓一体化,其实全世界都在搞,就是各个样的一体化的开发区,比如WTO是最大的一体化。区域经济一体化,比如北美自由贸易区、东南亚自由贸易区。在中国来说,一个国家内部的一体化,它主要是解决区域内一个资源的流动和互补,所以我们现在谈的京津冀一体化,其实还是基于这两个,叫两市一省之间的资源和产业的配制,这是个长期的问题,从计划经济时代就存在,但计划经济时代当时的格局是按照计划配备,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我们会发现有很大的变化。
由于不实现一体化,那么北京作为中国的首都,它本身的职能应该是政治文化中心,但实际上它现在在中国相当于是一个经济中心,以及很多的中心。那么天津在历史上是一个非常著名的商埠城市,它商业、产业的发达程度在30年前比北京高。但是由于这种特殊的环境,使大量的流动性集中在北京,特别是产业。因为流动性决定产业的配制,所以就会导致京津两地,过去是产业雷同,今天是产业互相的冲突,而且非均衡的发展。这样导致这个区域,包括河北,河北在给北京和天津做着大量的配套,包括它的支柱型产业、传统产业、农业型的产业,导致这个地方资源很多,科技要素、人才要素、企业要素都非常多,但没发挥出应有的效益。因此所谓的一体化,就是要把现有的这些资源如何调配好。
这次国家从最高的顶层设计提出京津冀一体化,包括交通、信息、金融,包括产业,所以它是一个大的配套的一体化。那么消费应该是一个开花结果、锦上添花的这么一个方式。
张鸿:跟上区域经济发展的大势 才能踩对致富的鼓点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我觉得很简单,对个人来说,就生活的便利来说,那区域经济的发展就是发展的协同化。就是资源配置更有效,而原来是割裂。那么随着区域经济发展,如果作为个人,去珠三角的时候,赶上了改革开放;去长三角,赶上了浦东开发。那么这个成功的例子就是说,就是他跟上了大势,踩对了鼓点。包括我们看到的这两个区域,一个是京津冀,一个是新丝绸之路,其实都是沾了这样一个大势,或者这样一个鼓点的光。那么这个大势是什么?大势里边还有小事,你从投资的角度来说,比如说机场概念,那我有什么需要投资的。
我们现在更多的是想,两点之间我们建立一条直线,这个直线它过程当中能产生什么致富的机会?但是其实当它产生直线的时候,它累积的几何效应会爆发出来。比如说现在燕郊是个睡城,那我们建一条公路,建一条铁路,地铁通到哪儿,他进京上班就方便了。当所有的公共服务都已经通了的时候,他可能和北京的落差就没有那么大了,那个地方就会自己产生很多新的商机、新的就业机会,比如说文化产业,比如说新的医疗机构,民营的医疗机构也可能会产生。那么它就不单纯是一个睡城,也不单纯只是一个北京的辅助,它可能会单独的在北京周边形成一个存在。
史炜:服务业不是规划出来的 一定是靠市场催发的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我觉得机会还是非常多的,而且成功的故事非常多。那么京津冀一体化的故事跟当年不一样,当年的故事很多是属于通过对外开放带来的商业机会,而京津冀一体化是一个国家战略,那么在国家战略的布局过程当中,一个典型的特质叫资,就是国家会根据这个区域的协调发展,给予有定向的这种投资。
比如说新机场,新机场一定是一个对周边的物流,包括对周边资源的利用,包括配套的各种产业,那么这里机会非常多。一个机场可能带动很多个产业,而且包括很远的产业。比如物流会带动与其息息相关的新的产业进去,但是它的基础设施建设会带动最传统的砖瓦灰沙石的,包括对周边的就业。所以我们会发现,在一种以投资拉动下的这种产业的拓展,其实对传统产业造就的机会可能更多。因为我们现在面临的就是要把传统产业盘活,所以这给做传统产业的企业,包括个人来说,你要看看围绕,像类似于新机场,类似于京津双城记的一体化过程当中,比如高速路、铁路、公交站,比如现在修一条北京到天津,到武清的直通的新的高速也好,或者公交车也好(公交车现在还没有配套)。我们过去发现所有成功的服务业都是最普通的老百姓用睿智的眼光看到,这是规划看不到的。所以现在投资要落地的话,我们其实要找到会形成哪些产业,会形成哪些服务,服务一定不是规划出来的,一定是靠市场催发的,所以反而机会会特别多。
张鸿:升级不是拔萝卜 它是靠内升的动力
(《央视财经评论》评论员)
其实今年上半年的GDP的增速排在前面的,是重庆、贵州、西藏、天津、青海和新疆。他们现在其实在区域经济发展当中,已经在走在了相当快速的一条路的当中。其实你每一个小的区域里面,还有一个转移承接的问题。其实我们说一体化其实就是一个发展的协同化,比如前两天河北科技厅的一个领导说,北京中关村有120多家上市公司,有1.3万亿的市值,这1.3万亿有1万亿产生于北京之外,那河北就在北京的周边,河北却没有。然后河北这个官员说叫导弹效应,就是它路过河北,它走了,它的产值在别的地方。所以你怎么能够借鉴别人协同发展起来的这样一些经验。
还有一个,我们今天说的转型升级,其实最重要的还是科技的力量、研发的力量能够跟得上,因为我们说升级,它是什么?它其实就是我们传统的,过去用手,现在要用脑,过去用勤劳勇敢,现在要用智慧来创造更多的财富。那这个靠什么?它不是拔萝卜,它是靠内升的动力,内升动力来自哪里?来自科研的这种进步。比如天津和北京,河北和北京的合作,它其实是我们传统上说的叫产学研等等这样的一种合作,那这种合作来自哪里?来自你怎么更好的运用自己区域的制造能力,然后更好的结合有科研能力的这样一些地方的机会。
史炜:现在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是资源的不平衡
(《央视财经评论》特约评论员)
像我们最早的西部大开发,实际上是区域经济一体化。当年叫做东部的产业西移,西部的资源放开。所以当时应该说是我们的一些纺织,传统的机械行业,过去很多,但是那个时候我们的市场不是很发达,所以传统行业到那个地方落地的时候,可能水土不服。现在全国的信息打开了,那么大家对市场的理解也越来越接近,所以现在中国的发展遇到最大的瓶颈是什么?就是资源的不平衡,东部地区的制造业发展速度很快,但对于一次性的资源非常短缺,而西部的资源由于公路、交通,包括其他的设施不足,又没有有效的开发,所以这个区域一体化,比如说在西北,三省两区的一体化,比如说西南的一体化,这些对于当地的资源开发都起到非常好的作用。
我们有很多成功的例子,比如说当年广东的资源和市场是最丰富的,但是它的资源腹地在广西,所以很早的时候,两广的一体化是从农业开始的,农业最后带动了广东的轻型工业、食品工业,包括后来包括类似健力宝,广东的整个甘蔗全都到广西,那么现在广西又开始往其他地方转。其实一体化还可以通过资源的互补,把落后的地方的资源附加值提高,把发达地区的消费品能够有新的市场,全球的一体化其实也是这个概念。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