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价奢侈品市场的庞大诱惑和快速消费品扩张的焦躁心情,使中国的电商们急于求成,导致资质审核、执照检验等程序形同虚设。近日,聚美优品、京东商城[微博]等中国主流电商平台纷纷卷入“假货门”事件。
消息一出,引发舆论持续关注。刚在美国上市的电商新贵聚美优品股价遭受重创。据中国上市公司舆情中心观察,从事发的7月28日至7月31日18时止,短短几日,“聚美售假门”相关新闻及转载量高达121000篇次,热度为橙色级别。
事实上,“假货门”的出现,在某种程度上,存在一定的逻辑可能性。长久以来,化妆品品牌、尤其是跨国公司的大品牌,对于电商渠道存在一种天然的抵触态度,倾向于谨慎对待电商平台的销售邀约。原因大约如下:一是大部分电商的供货商鱼龙混杂,对于化妆品公司存在品牌风险;二是大部分电商的货品,存在区域销售商的串货和水货的风险,这两种货品渠道都严重削弱了化妆品公司的定价权和管理权。正因为如此,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在很长时间内,都一直没有获得国际大牌化妆品公司的正式销售授权。在化妆品品牌看到聚美优品等垂直电商的巨大销售能力之后,这一堵墙方才被打破。
但无论如何,在聚美优品、京东商城这些年轻的电商公司成立以来,媒体对其售假的指责从未间断。年轻容许犯错,但犯错并不等于犯傻。在这次来势汹汹的“售假门”中,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相关企业的危机公关如何,确实值得说道。
在否定之前,需要值得肯定的是,此次“售假门”中,聚美优品的公关速度可谓疾速。在媒体报道《暗访电商假货链条:聚美等涉知假售假》一经出炉,在当日下午,聚美优品便发布声明回应,称已针对“祥鹏恒业”在聚美平台涉售假货展开紧急调查,并关闭其店铺,同时将所有商品从第三方平台紧急下架停止发售。对于在该店铺购买的消费者,聚美表示将提供无条件退货服务。这一系列措施可谓是企业危机公关的标准动作,利落干脆,符合危机公关24小时定律,至少能暂时堵上公众、媒体的悠悠众口,并为企业的后续处理赢得时间。
但是,不可否认,聚美优品、京东商城等在回应上面存在一定的问题。首先,其撇清责任、声称不知情的行为,有欠考虑。如聚美优品表示,是在第三方平台资质审查、合作商户业务流程管理上出了漏洞,这和福喜出事后,麦当劳[微博]、肯德基[微博]回应的套路如出一辙,潜台词似乎是“我不是同谋,我也是受害者”。如此说法,实有让消费者产生反感,也走向了推责失信之路。
其次,即便如聚美优品、京东商城回应那般“对于售假并不知情”,但在这一句背后却暴露出电商在第三方平台管理方面的漏洞,更暴露出资质审查、质量监控上的缺失。即便迅速的反应能力和诚恳的道歉态度,都无法弥补漏洞多多的监管体系。无论是聚美优品,还是京东商城的危机公关,最重要的是在后续措施上,在上述层面做出应有的补救。
归根到底,“售假门”缘于经济利益。相比于繁琐的自营模式,第三方平台的高利润率让绝大多数电商欲罢不能,但是,若不能有效地应对行业售假问题,或许消费者最终只能对于电商平台采取用脚投票的方式。那时,或许任何形式的危机公关,已然达不到任何效果。而这种急于责任分割的逻辑,无疑也蚕食着行业的生命力和信任感。企业道德血液里流淌着的社会责任感和行业自律意识,才是确保自我生存的基础养分。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