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兰素史克的捞金术是怎样炼成的
■吴龙贵
5月14日,长沙市公安局发布消息,历经十个多月的侦办,葛兰素史克(中国)投资有限公司(下简称GSKCI)涉嫌对非国家工作人员行贿、单位行贿、对单位行贿等案已侦查终结,于日前依法移送检察机关审查起诉。
新康泰克、芬必得、贺普丁……提起GSKCI旗下的“明星”药品,中国老百姓十分熟悉;它们在中国高昂的定价,也令人印象深刻。据央视报道,以知名药品贺维力为例:相较于日本的103.5元和中国香港的59.92元,它在中国内地的出厂价高达182元。
中国的消费者并非“人傻钱多”,何以GSKCI这种歧视性的定价能够畅通无阻,且屡试不爽?原因无他,唯“行贿”两字耳。据涉案人员介绍,GSKCI为打开销路投入的行贿费用占到药价的30%,每年的总金额高达数亿元人民币。而为了掩饰其违法犯罪行为,该公司甚至专门组织员工学习“如何行贿不违规”的经验。效果看来不错,凭借这套“成功经验”,该公司开始了在中国的利益狂奔,从2009年到2012年,GSKCI的销售收入从39亿元增长到近70亿元。近一倍的增长中,包含了多少以行贿为基础的“黑色收入”?
当然,应该反思和被追责的不仅是GSKCI。否则,我们无法解释,为何该公司“以行贿拉动销量”的销售模式只在中国上演。某种意义上说,GSKCI之所以走到今天这个地步,很大程度与国内某种行业与相关部门的“密切配合”是无法分开的。在GSKCI的行贿名单中,既包括国内各大医院的科室负责人和医师,也包括工商部门的办案人员。前者而言,在现有的药品管理模式下,打通了医院和医生的环节,就基本上垄断了药品销售市场,因为患者根本没有选择权;后者而言,则是大大降低了其违法犯罪的风险系数。GSKCI深谙此道,并且运用得风生水起。
近年来,陷入商业贿赂丑闻的外企,GSKCI不是第一家,此前,强生、西门子、辉瑞、礼来等跨国药企在华均卷入过行贿风波。对于这一种现象,一方面固然要加大依法打击的力度,另一方面,还须正视我们的医药管理乱象,以及违法违规成本过低的问题。
药品行业行贿丑闻不只发生在外企,国内企业同样没少涉及。而诸如医生拿回扣、被医药代表收买,更可以说是一种公开的行业潜规则。在这样的现实下,药品市场的竞争本身就是扭曲和无序的,外企要想打入中国市场,“入乡随俗”未必不是一种捷径。而制度层面的不够健全以及监管体系的疏松导致违规成本过低,又进一步助长这种“不按规则出牌”的冲动和底气。因此,厘清医疗管理乱象,加大监管及处罚力度,才是根本之策。
已收藏!
您可通过新浪首页(www.sina.com.cn)顶部 “我的收藏”, 查看所有收藏过的文章。
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