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社记者贾远琨、冀娴贤
面临极度生存危机的东航终于将在自家门口“迎娶”上航。东航能否借助“东上重组”打个“翻身仗”、走出困境?业内普遍认为,这将有赖于东航与上航的进一步磨合,以及战略规划的优化和盈利能力的提高。
加快整合:在重新洗牌中抢占先机
据了解,东航拥有220余架飞机,而上航拥有66架飞机,两家航空公司重组后,新公司的机队规模增加1/4。除机队规模扩大之外,重组给东航“注入”了更多的航线资源和营销渠道。新东航在上海的市场份额也将由31.4%上升至50%左右。
中信证券研究部总监、交通行业分析师马晓立认为,重组之后,新东航可以优化行业竞争格局,“抱团取暖”。比如在航线网络的建设方面,可通过统一协调,减少竞争,同时加大票价的控制力度。
不过,业内人士也认为,市场份额的相加不等于盈利能力的提高,重组是否能达到预期的效果,取决于东航和上航的磨合情况。
业内人士表示,重组有几个不可回避的问题。首先是资产评估,东航兼并地方航空公司时,很多资产的所有权有待明确,资产评估工作需首先完成。其次,债权、债务转移问题。再次,队伍和运行体系的整合问题。上述问题需在一年半至两年之内完成。
中国民航管理干部学院副教授邹建军说,资源的整合不是简单的数字相加,东航和上航“1+1”之后要作为一个“整体”去战斗。同时要预料到国内外竞争对手,在竞争策略上作适当的调整。东航和上航需加快磨合,在重新洗牌的过程中占得先机。同时,“由于东航和上航历史上业务合作基础薄弱,从业务角度来看,东航、上航都在做以东南亚为主的中短途国际航线;国内网络都是以上海为基点做一个扇形的延伸。彼此的网络重合较多,这是对东航优化航线资源的考验。”邹建军说。
向效益看齐:极度危机中“止血减亏”
2008年对于东航而言是极不平凡的一年,多重因素导致东航巨亏139.27亿元,被业内人士形象地比喻为“一年内损失了8架巨无霸A380飞机”,集团资产负债率高达104.93%,上市公司因严重资不抵债被戴上了“ST”的帽子。
在极度生存危机面前,东航新任领导班子指出“生存是第一要务”,迅速采取了“止血减亏、降本增效”的紧急行动,严格控制运力增长,全面梳理投资,调整航线结构和营销政策。
“有作为才能有地位”,中国东方航空集团公司总经理、东航股份公司董事长刘绍勇谈及东航上航重组问题时表示,东航首先面临的是生存问题,对于东航来说,首先需要自己强身健体。
近半年来,东航通过一系列内部整顿和战略调整的措施,今年第一季度已实现盈利3000万元左右。
同时,2009年3月份以来,一度探低到33.2美元每桶的国际原油现货价格,仅用3个月就翻了一番,随着国际油价的不断攀升,东航航油套保的亏损在逐渐减少,并有“扭亏”的可能。
东航与上航重组后,航线资源更加丰富,在上海航空市场,相对于国航和南航具有绝对优势。但2008年上航亏损 12.49亿元,重组后,如何整合资源形成“止血减亏”的推动力,而不是减缓扭亏的步伐,是需要不断探索的。
明确战略:从“铺摊子”到“有的放矢”
东航在全国共有十余个分、子公司,在新任领导班子到任之前,仍有5个分公司的设置计划。然而,一味追求“铺摊子”“抢地盘”,通过扩大机队规模和到处设点来追求市场份额,不仅增加了运营成本,也使公司在核心市场、重点市场不能占据主导地位,不能形成合力。
目前,东航在上海市场占有率仅为31.4%,北京市场占有率为12.8%,广州市场占有率为7.6%,西安、昆明的市场占有率分别为29.4%、39.4%。这表明东航在核心和重点市场还没有确立市场主导地位。
缺乏全局观和明确的战略规划曾经让东航“吃尽苦头”。刘绍勇提出,东航要建设规模网络型航空公司,网络必须是有增量、有贡献的。产业布局、资源配置要以市场为核心。航空主业要细分核心市场、重要市场和一般市场,资源要向核心市场和重要市场聚集。
上海中心枢纽建设是重中之重。通过东航与上航重组,东航不仅减少了一个竞争对手、增加了市场份额,还可以借助上航的航线资源优化航线网络,强化投入产出,加密各分子公司所在城市至上海、各基地城市之间干线、盈利航线的航班密度。
分析人士认为,重组需成为东航贯彻战略布局的一个新开端,新东航仍需“拧成一股绳”,统一步调,有的放矢,不断优化和完善战略规划,提高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