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十大产业的并购利好(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3月30日 17:35  《新理财》

   从农夫式骗局中修复

  ⊙ 缥 缈/ 文

  我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2009 年的全球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版的《魔兽世界》。

  2008 年注定要载入全球金融史册。

  自2008 年9 月14 日,华尔街基本面崩溃。雷曼兄弟宣布进入破产保护,美林被美国银行收购,美国政府并没有像拯救贝尔斯登和“两房”一样拯救雷曼兄弟,无数投资者因雷曼的破产而被彻底“洗白”。美国金融寡头们以傲慢的态度对待投资者,他们远远低估了雷曼破产事件对于金融市场的“挤出”效应——特别是对于基金行业。

  金融崩溃

  这是前所未遇的华尔街金融大崩溃——就在5 个多月以前,当雷曼兄弟把基金与债券从当天结算转为“T+3”的时候,市场还没有任何警觉。

  2008 年年末,海外机构清盘事件层出不穷。就在2008 年底的最后一个消费季节之后,美国“消费脉动”和“万事达国际组织”的负责人发布报告称,一年一度的圣诞节消费高潮这年没有到来。“在刚刚过去的圣诞节,美国食品、服装、奢侈品等销售额同比大幅下降,降幅达到30%以上。”

  当前海外市场上的对冲基金,基本上全是衍生产品。受到雷曼事件冲击,在美国各个市场,除了美国国债以外,房价、股价、债券、基金、商业信贷,均为直线暴跌,形势确实十分严峻。

  职业投资人给客户“输钱”,自己旱涝保收,虽然客户拿他们什么办法也没有,但心中完全明白这是怎么回事。于是,人们开始撤离各种基金,断然离场。

  不仅是基金,几乎所有的投资人,开始从各种投资市场撤离。

  坑蒙拐骗,来钱是快,但是不会长久。此前财大气粗的金融机构们,纷纷放了长假。顶级写字楼内的办公区,成片成片地被关闭,机构间往来信函被退回的数目,现在每天都在增加——也不知道今后的市场,还会不会再看到他们的踪影。

  麦道夫事件

  对于麦道夫事件本身,我们现在仍然很难判断真相到底是什么。

  开始的那几天,华尔街上的交易者们,大部分对此事只是觉得好玩,而不是觉得愤怒。真不知道麦道夫自己现在做何感想?此人进入证券行业已经超过40 年,他担任过纳斯达克交易所的主席,一直是华尔街投资界的代表人物之一,最后市场却发现这家伙原来只是个骗子,受害者遍及全世界。

  公平地说,投机就像山岳一样古老。麦道夫不可能是华尔街上惟一一个涉嫌欺诈的家伙。令人感到愤怒的是,这样的一位名人,竟然会以这样一种不可原谅的方式进行欺诈——他依靠丰富的从业经验,同时扮演(充当)了证券交易财务审计公司和对冲基金经理人这两个互不兼容的对手角色(这是一切骗局中最简单的)。因此,他的所作所为也伤到了华尔街价值观念中最柔软、最脆弱的部分。

  “你可以践踏规则,但不能践踏美元。”对于职业投资者而言,麦道夫所违反的是市场最深层的规则,那些从不成文但却不仅影响到我们的投资,也影响到我们的生活的道德规则。

  麦道夫用一个古老但却充满无耻与狡诈的“农夫式骗局”,一举将华尔街打回到了石器时代。华尔街到底是什么?难道说它始终就是一个古老但却充满无耻与狡诈的骗局——“它的一端是一条河,另一端是一座坟墓”?

  华尔街曾经是真实的,它确实推动过生产率提高,确实已经并且正在改变世界性的商业行为,这些历史和事实,都明摆在那里。结果却发现它的标志性人物之一,竟然是个骗子,而且,一骗就是20 多年。

   深刻教训

  总结麦道夫的骗局,我们可以发现一些很具“恶搞”性质的特征。如果麦道夫是“西贝货”,那么其他人呢?现在已经有投资者开始疑心价值投资的倡导者、“我们的股神”巴菲特了。

  生活中有很多骗局,而我们必须首先宽恕自己,放松,而不是紧张。因为我们不可能生活在完全不信任他人的环境里,受骗的事难免会发生。

  人生其实就是一场豪赌,你一直不出牌,就等于没玩——与麦道夫诈骗案的受害者相比,区别只是我们有没有机会遭遇精于此道的“高手”而已。

  “出来混,早晚要还的。”麦道夫决不是第一件“西贝货”,也不会是最后一件“西贝货”。对于投资者而言,我们必须把无限的信任,变成有限的信任。无论他是什么人,无论他有多么完美的投资履历,也必须像防贼一样地防着他。规则就是规则,规则不变,我们的态度同样不变。

   “韭菜”割断“镰刀”

  如果韭菜割断了镰刀,这个世界的一切就完全被颠倒过来。

  比较吊诡的是,有关麦道夫案件的真相如何,业界的分析一直非常低调。不少业内人士坚称:麦道夫事件已经接近真相。但是这种观点,一定是“有问题”的。

  对冲基金行业危机的产生,与其说是投资经理人的道德风险,不如说是金融工程领域的制度风险。从政治观念上来说,如果现有的社会财富得不到真正的保护,那么,任何经济的发展与进步,可能都是没有意义的。

  投资品市场必须建立在预期收益率可以回归的基础上。美国现在发生的,不仅是经济危机,而且完全有可能演变成为“政治危机”。如果麦道夫的问题不仅限于个别基金,那问题就大了。众所周知,政治危机有时是经济危机的最终结果——要么有人对此负责,要么大家一起完蛋!

  “读史当知今日事,对花还忆去年人。”我个人最不愿意看到的是:2009 年的全球资本市场,成为资本市场版的《魔兽世界》,成为完全只是买方机构与卖方机构之间,更加露骨地自相残杀、尔虞我诈的战场。

  当然,麦道夫的金融诈骗事件,对于深陷金融危机的对冲基金行业来说,或许是件好事。这就正如当年的“安然事件”,有助于华尔街甚至美国,从残酷的“911 事件”中清醒过来,并且迅速地修复了旧的伤痛。

   全球投资路线图

  梅新育/ 文

  在危机时期选择投资对象,无论是选择国家、行业,还是公司,都不能单纯靠绝对指标,更要靠相对指标。

  2009 年的全球投资路线图是什么样的?无疑,不能再像以前那样靠绝对指标来评判,我们需要的是比较性投资。

  哪个国家是首选?

  因为存在利益分配问题,在这个危机时期,大家的绝对增长速度都在下降,有潜力的投资对象尽管绝对增长速度也在下降,但相对增长却在加快。也就是说,他的增长率超过竞争对手的幅度扩大了,这样,在复苏时期就能够得到更大的份额,更多的收益。像中国这样抗风险能力强的国家,只要稳得住阵脚,过一两年紧日子,就能够换来淘汰竞争对手、自己加快脱颖而出的结果。

  大国崛起要充分利用危机和动荡的机遇。如果没有索罗斯在1997 年挑起东亚金融危机,中国不可能那么快在东亚新兴市场经济体中脱颖而出。选择国家是这样,选择行业、企业也是一个道理。

  最近,西方某些财经媒体又开始“唱衰中国大合唱”,这些唱衰声浪可能会造成一定规模的资本外逃,进而在一定程度上进一步压低中国的资产市场,但凭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规模,我们完全可以安全过关。因此,不管是个人、机构还是企业,在国内外资产中选择投资对象时,还应优先选择中国,不要过度听信那些海外“权威”舆论的宣扬。西方的一些媒体对中国的国家规模完全缺乏概念。在西方国家,往往有五千人口的居民点就可以叫做“市”,有五六十万人口就算大城市了,这些西方媒体又往往抱着居高临下的心态来观察中国,即使没有明确蓄意选择性报道和歪曲的动机,也不能理解他们眼里庞大的失业、企业关闭绝对数字在中国这个大国仍然只能算局部问题。有些媒体听说东莞一家玩具厂倒闭,六七千工人失业,就大呼小叫,他们不知道两三万人的工厂在中国比比皆是,不知道六七千人的玩具厂在东莞还进不了前五名,更不理解中国人跳槽和转业改行的适应能力何其强韧。

  哪些行业有效益?

  在行业方面,投资的优先选择对象应当是一些先进制造业部门。

  我国很多传统大宗出口制造业产能、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份额高达80% ~ 90%,整个国际市场萎缩,中国的这些行业也就不可能扩张。假如中国某种纺织品年生产能力和出口量是9000 万平米,世界市场景气时期年销量是1 亿平米,到了萧条时期降到9000 万平米,我们不能指望这个时候中国的生产和出口还保持在9000 万平米,遑论提高了。

  但是,一些先进制造业不同,他们产量和出口量占世界市场份额小,可能只有10% ~20%,有可能在整个世界市场萎缩的时候实现增长。

  假设英国景气时期手机年销量1000 万部,其中中国制造可能只有100 万部。萧条时期年销量降低到了500 万部,但其中中国制造完全有可能提高到300 万部、400 万部。繁荣时期利润空间大,终端销售商、厂商可能没有动力从中国进货;经济萧条时期,价格竞争激化,终端销售商、厂商利润空间缩小,订单和产能向中国转移的动力反而会加大。

  而且,国家对这些行业的扶持力度也会比较大。2 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审议并原则通过了装备制造业调整振兴规划。会议也审议并原则通过了纺织工业调整振兴规划,纺织品服装出口退税率从14% 提高到了15%,但这主要是看在纺织工业就业众多的份上,给他们创造条件软着陆,毕竟前两年纺织工业直接就业人数就达到了1900 万,间接就业还没有计算在内。纺织工业的出路还是在于调整转型,15% 的退税率未必能够维持很久,一旦危机高峰过去就有可能降低,以免企业躺在出口退税上不思进取。

  1 美元别墅能抄底?

  由于房地产市场危机深重,美国出现了许多“1 美元别墅”,吸引了不少中国投资者赴美抄底,笔者还为此接受过美国一些媒体的采访。如果有闲置资金,不管是企业还是个人,都不妨去投资一些。

  2008 年,第四次中美战略经济对话决定启动谈判新版中美投资保护协定,相信未来对中国居民赴美投资的保护力度会加大。

  需要注意的是,虽然目前中国房地产市场价格未必真正触底,但我国城市房地产市场在较长时间跨度上可以说是持续上涨的,因为中国人多地少,而且正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城市即使支柱产业衰退,新涌入的居民也会发展起来新的产业。美国不一样,人少地多,而且城市化早已完成,一个城市的支柱产业衰退了,居民可能就丢下它去了另一个城市,城市房地产在较长时间跨度上未必持续上涨。像布法罗、底特律这些老牌大城市现在几乎都成了“鬼城”,中国投资者要去美国抄底房地产,要注意避免抄到候补“鬼城”去。

  中国经济已见底?

  不管是做什么投资,在这个危机时期,手头一定要保持足够的流动资金,保证自己在一两年内不需要依靠出售证券、房产等新购入资产来满足流动性需求。

  当前的危机将持续多久,尚无定论,虽然我们都希望能快点结束。有研究者认为2009 年一季度中国经济就可以触底,甚至有人声称已经在2008 年年底已经触底,接下来的就是“V”形反弹,春节后的沪深股市也是开门红,但我们的良好意愿未必总能成为现实,因此需要准备得更充分一些,在确保流动性的前提下积极稳妥地投资。

  经济周期通常分为4 类:基钦周期(存货周期),一个完整的周期是3 ~ 5 年;尤格拉周期(投资周期),一个完整的周期是7 ~ 11 年;库兹涅茨周期(建筑周期),一个完整周期是15 ~25 年;康德拉捷夫周期(长波),一个完整的周期是45 ~ 60 年。如果国际经济当前面临的危机是康德拉捷夫长波的下降阶段呢? 我们的准备必须充分一些。

  __智能公司 CFO 有责

  周保根/ 文

  信息化是一个很重要的工具,其最主要的作用是为管理层决策提供信息支持。因此,有三点必须做到:

  首先是及时。决策人要即时获取所需要的信息。

  其次是准确。如果提供的信息不准确,会导致错误的决定。

  最后是跟决策有关。很多公司信息泛滥,无法判断什么对自己有用。

  因此,要对收到的信息进行有效的过滤,选择有用的那部分。

  我认识很多高管,交流过程中发现,在推行公司信息化方面,他们常常会走向两个极端:有些公司内部没有共同意识到信息化的作用,推行起来有很多阻碍;有些公司非常理想化,有一张很大的蓝图,希望一下子就把整个系统做好,结果欲速则不达。

  任何事情想做成功,就像教育一样,都要从小开始,循序渐进来完成。信息化建设也是如此,要慢慢地推行——当然,你首先要拟订目标,制定策略,确立程序及行动计划。我一直希望打造一个“智能公司”(Intelligent Company),

  可以把全公司的信息有效地集中在一起,每个人做决策的时候,可以立刻取得自己所需的数据。要完成这个目标,就要建立一个完整的网络系统,它可以延伸到每一个前台,获取终端数据后传送到总部。这个数据系统的结构要像一个抽屉,分成不同的部分,每个部分应对不同的业务,换而言之,整个系统是一个统一数据库并且一触可及 (Single Source ofTruth with one Touch)。

  这个系统应当可以扩容,当业务发展时,不需要重新整合。同时,它还要可以兼容,当公司使用一个新的应用软件,可以随时顺畅地放到这个统一的平台上。公司有了这样的系统来提供及时决策的信息,就可以在行业中处于领先地位。要建立这个整体的信息化系统,可分为五个阶段:从无到有,从有到好,从好到优,从优到卓越。当然,其他任何工作何尝不是如此!

  我做了30 多年的财务管理工作,最大的感受是:以前发生了什么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预判以后会发生什么。每个公司都要向投资者报告财务结果,结果和计划的差距多大,差距在什么地方,差距为什么发生,已经采用了什么手段去管理这个差距,这些都是最基础的。重要的是,公司必须更有能力预判并计划未来将会怎样。

  以我所在的安博教育集团为例,我来到安博做的第一个“从无到有”,是按业务单元去预判公司未来3 到6 个月的现金状况。从3 个月,到6 个月,到1 年,通过不断优化,使误差逐步减少,成功以后,将经验应用于收入管理、成本控制、季/ 年度计划等。这为我们最近的成功融资提供了一个强有力的支持。

  安博在经营策略中会收购合并一些学校,在收购前,我们会做一些调查,根据调查情况进行财务分析,然后根据不同的假设建立财务模型。这个模型可以告诉我们投资回报的变化,这样,我们可以很快判断并决策,然后将重点放在整合收购回来的学校。通过整合产生的协同效应,可以为安博及合作伙伴带来双赢,让安博集团逐步成为行业的领先者,并持续提升安博教育服务使用者的价值。

  __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网友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Powered By Google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