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平安的教训(2)

http://www.sina.com.cn  2009年01月14日 08:10  《中国企业家》杂志

  同时,平安也开始将资产投资的目标由国外转向国内市场。投资富通的失败清楚地说明,平安投资于一个多元化的保险集团,相当于变相地、间接地投入到了一个金融衍生品领域,并且也没有搞清楚富通的这些业务。而此案最大的尴尬则在于,自始至终,平安在富通的所有决策中完全没有影响力,最后也是靠小股东联名上告比利时政府,平安才得到暂时翻盘的机会。

  现在,平安的海外收购和国际化不得不暂停。事实上,海外扩张确实可以发挥扩大规模、分散风险的作用。比如美国最大的保险集团AIG,从一开始走的就是一条全球化扩张的道路,到今天它的寿险业务在本土的比例只占20%,另外70%-80%都来自于其它国家。杜丽虹认为,如果能够通过分散在单一地区的风险、达到提高稳定性和保险业务盈利能力的目的,国际化是可以考虑的。她同时建议,平安最好是去收购纯粹的保险公司,规模可大可小,但需要有一定的控制力。

  其实从很多方面来比较,AIG和平安都很相似:AIG在本土的业务是财险突出,平安最初也是财险起家;两家公司现在都发展成为多元化的综合型保险集团;都是喜欢“创新”的公司。恰是后两点,使AIG较早地介入到衍生品领域,它在这次危机中的主要损失来自于子公司AIGFP出售的CDS产品,该产品为抵押贷款债券提供信用担保合约。对于致力于继续打造金融控股集团的平安来讲,AIG的教训同样有警醒作用。

  在2008年12月5日召开的保险业“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年”座谈会上,马明哲再次重申了平安金控模式的发展目标。这此前一致为业内分析师所看好。然而,由于业绩大幅下滑以及投资富通的失败,现在质疑声也开始出现。

  “股市一下跌,利润就大幅波动(平安三季度业绩下滑315%),这说明它的盈利模式还很不稳定。当保险主业都会随时出现资本充足率不足的状况,再去进行金融控股集团的扩张,实际上是用其它业务来跟保险业务争夺资本资源。”杜丽虹指出,“很多人要打造金融集团是希望它能对冲风险。在小的波动下,这些金融业务也许能有一些对冲作用,但是真正在危机到来时,是串联的结果,而不是对冲的结果。即使是要打造金融控股集团,根本任务也应该是把每一块业务的风险控制做好。”

  这种串联效应在富通、苏格兰皇家银行身上都可见一斑,它们最初出现问题的都是从事投行业务的子公司,但最后真正把它们逼到危机边缘的是商业银行开始遭受挤兑。又比如瑞银,三季度财富管理的现金大量流出(原本其财富管理业务是没有问题的),其实也是一种变相的挤兑。现在,富通拆分了,更加典型的是,花旗当年并购了旅行者,后来则将其分拆出去,卖给了大都会人寿。“可见,银行和保险是不是应该结合在一起,依然没有定论。”

  杜丽虹认为,相较其它保险公司,平安的创新性更好,更有可能摸索出一条成功之路,但这也意味着它比别家更多一些犯错误的可能。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flash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