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医改第四辩:如何寻找医药价格机制合理节点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10月23日 02:54  21世纪经济报道

  本报记者 王世玲

  编者按

  像其他国家一样,医药作为特殊产品,中国也对其进行价格管制。但由于“以药养医”体制,药品价格机制中混杂着补医的内容,再加上现行新药审批管理弊病,导致“管制”和“反管制”之间博弈,出现药价虚高、医务技术价格扭曲等医药价格“怪象”。

  在以药养医体制尚未破题下,药和医的价格界限难以厘清,而药品的真实价格成为道不明的黑洞。医疗体制尚未有“伤筋动骨”式的改革,价格管制或许继续成为行政部门强化管制权的一种狡黠。

  医药价格管制是否有必要?政府定价的科学依据在哪里?价格可否由市场来定?建立一个合理价格形成机制,一直是医药作为特殊产品的难题。

  对此,对外公布的新医改方案给出一个定调原则:医药价格政府管制,同时,探索“科学、合理”的定价机制。

  10月19日,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正式成立。这个由价格主管部门官员、医保部门代表、行业协会代表、药学专家组成的专业委员会,试图借用国际通用的“药物经济学”来遁寻药物定价的科学合理基础。

  新医改方案中提出,对新药和专利药品逐步实行上市前药物经济行评价制度。这一表述,使得研究药物经济学的专家颇为兴奋,即这意味着今后新药审批、药品定价将引入药物经济学理念。

  显然,单凭药物经济学并不能解决中国医改中复杂的医药价格难题。提高医务劳动技术价格、剥离药价上的补医内涵、更多发挥医保“身上”带有的市场机制,即对医药价格的“谈判”作用,才能真正使得医药价格回归合理。

  “药物经济学”破解定价难题?

  “药物经济学是为医药管理提供经济学参考依据。”10月19日,在中国药学会药物经济学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上,作为该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发改委药品价格评审中心主任吕凤霞表示,药物经济学将为药品定价提供科学依据。

  所谓药物经济学,是指将经济学原理和方法应用于评价临床药物治疗过程,并以此指导临床医生制定出合理的效果处方的一门应用性学科。简单而言,就是用经济学原理来考量药物的社会价值,如是否有利于全社会卫生总费用控制和有效利用等。

  从国际经验看,如澳大利亚、日本等,药物经济学的成果,在临时合理用药、药品资源的优化配置、新药的研究开发,及费用控制中发挥作用。

  显然,中国复杂的医改难题也使政策制定者们看到了这点。

  首先,“如何科学评价药品的价值是药品定价需要研究的内容”。当日会上,吕凤霞表示,药物经济学可在药物定价方面发挥作用,如药品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而药品的价值应该从药物治疗的成本和收益两方面综合考量,以是否能够降低全社会医疗费用,实现药物资源的有效利用作为评价标准。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相关专题:

    两会特刊:新医改8500亿资金拆解

以下是本文可能影响或涉及到的板块个股:

    新浪声明:此消息系转载自新浪合作媒体,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不构成投资建议。投资者据此操作,风险自担。
【 手机看新闻 】 【 新浪财经吧 】
Powered By Google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9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