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财经 > 评论 > 2008开发商遭遇资金链紧张 > 正文
中新网9月11日电 最近一期的《瞭望新闻周刊》刊载文章称,中国楼市以往那种“储地生财”的增长模式走到了尽头,优质开发、快速销售、适度利润的房地产开发模式将逐渐成为主流。
文章就“储地生财”的增长模式指出,在很长一段时间内,由于供给不足、渠道单一、需求旺盛,中国形成了一个巨大而不挑剔的住房市场,供给的数量和节奏几乎完全掌握在开发商手里。因此,开发商凭借囤地捂盘就能获取高额利润——只要拍得土地,就掌握了能量巨大的金融杠杆,不仅能从银行获得巨额贷款,还可以分期开发、分期交土地款,坐享土地升值带来的利润。很多开发商的主要利润来源于土地溢价,而非开发增值。
文章称,由于银行信贷紧缩,购房者持币观望、销售变冷,开发商资金链越来越紧张已是普遍现象,即便是上市公司也不例外。而最直接反映市场信心的“土地拍卖”遇冷也就顺理成章,底价成交、流拍乃至“退地”等现象频繁出现,还有一些大的房地产公司也通过股权转让等方式变相退地。比如,8月30日,上海市房地局网站发布第二十八号土地出让公告,其中长风地区4号东地块南块(长风4C南地块)赫然在列——这块地,即是“被退”的曾经的“普陀地王”;另外,江苏苏宁环球集团下属的南京苏宁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于8月中旬宣布,将去年8月拍得的总价44.04亿元、楼板价6.69万元/平方米的全国最贵“单价地王”退地。
文章写道,尽管真正的“退地”只是小概率事件,但“退地”传闻却层出不穷甚至越抹越黑。毋庸置疑的是,随着国家加大对囤地的查处力度,以及廉价资金成为历史,“储地生财”的房地产开发模式走向终结。
文章引述复旦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房地产研究中心主任尹伯成观点称,以万科为代表的“快速拿地、快速开发、快速销售,提高资金周转率”的模式,可能成为未来中国房地产市场的主流开发模式。在这个过程中,开发商的品牌口碑、产品质量、管理控制能力将成为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行业对利润的预期将有所降低,优胜劣汰步伐将加快。
文章指出,行业的分化并不会带来房地产市场的剧烈调整,目前更需要关注的是土地供应减少交易疲软,会否导致楼市后续供应不足,进而产生新一轮房地产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