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能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吗(2)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5:10  《钱经》杂志

  计划与垄断和市场自由之间必然是冲突的,80年代后期价格双轨制的存在导致了“官倒”的出现,这让改革的公正性受到质疑。88年“价格闯关”失败,出现了严重的通货膨胀,改革受到了一定的挫折。

  纵观整个80年代,尽管由于制度的原因产生了不公的现象,但真正抓住机遇的依然是敢于解放思想、有开拓精神的人。而且这一阶段的改革开放几乎使各个群体受益,这是不争的事实。

  1992年以后,由于苏联东欧体制的相继崩溃,令“计划经济”声誉扫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成为了一种共识。这时,通过价格并轨基本实现了产品价格的市场化,而在“现代企业制度”的名义下,一大批企业完成了“转制”、“重组”,企业的掌权者无疑成了受益最大的人。不能否认,这一阶段民营企业家成长起来,而有市场意识的国有企业老总也为社会和自己创造了大量的财富。但另一面,我们也看到一批企业被市场淘汰,下岗失业人员成为最失落的人群。

  1994年开始实行分税制改革,出现“财权上收、事责下放”的趋势。“分税制”让中央的财政收入迅速增加,强化了基础设施建设投资。但也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比如基层的公共品供应出现短缺,尤以农村为甚,农民的负担日益加重。另外,“分税制”刺激了地方政府依靠土地来吸引资本、增加财政收入,出现了引资热、开发区热,也为日后的土地市场和房地产市场泡沫打下伏笔。

  90年代,市场成为主导一切的力量。财富越来越向企业家和商人集中,而且他们的身份也可以登堂入室了。“官商结合”的现象渐渐出现,对于失业的工人和失去土地的农民来说,不公平感在加剧。

  2001年“入世”的成功标志着中国大踏步的融入全球化进程。这个阶段经济明显加速,外贸顺差和外汇储备剧增,同时出现经济过热、资产价格泡沫,环境恶化和能源紧张等问题,甚至有学者提出要警惕“拉美化危机”。同时,出于“国家战略安全”的考虑,垄断国企的地位得到了强化;另一方面,在互联网热潮的推动下,一批海归创业者带着技术和资本回来了,他们在一定时期成了中国经济全面融入全球化的最大受益者。此外,国家对三农问题开始重视,农民的处境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但进入2008年,这一切似乎又要发生变化……

  新的转型与时代机遇

  2008年,中国经济的内外部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内部来说,人民币汇率升值、劳动力成本上升、通货膨胀居高不下、资产价格泡沫破灭。从外部来看,次贷危机仍在蔓延,美元持续贬值,大宗商品价格高企。当前的这种局面其实是由长期以来内外部经济失衡造成的,于是我们必须面临新的转型,这也为个人发展提供了时代机遇。

  未来30年,中国必须在金融战略上冲击美元霸权。美元的霸权地位本质上能对持有或使用美元的经济活动征税和掠夺。这一方面导致美国的经济泡沫化;另一方面中国不得不采取过分出口导向的工业战略,以极其低廉的价格向美国出口,最终使国民买不起自己生产的商品或进口的商品,导致需求不振,教育科技等长线建设萎缩。这也是我们目前看到的情况。

  摆脱美元霸权的支配,就是要实现中国经济从出口依赖型向以主权信贷融资来加速国内发展型转变,这样我们不需要那么多外资和外汇。中国正在向世界的经济巨人迈进,但是因为美元霸权,中国还有待要求其合理的金融权。比如中国可以要求所有出口的商品必须以人民币支付。当然,要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条件是中国必须是金融强国。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