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你能把握住时代的机遇吗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8月21日 15:10  《钱经》杂志

  文/本刊记者 张志峰

  改革开放三十年,个体的财富出现了迅猛的增长。但是我们必须要看到的是,在改革的进程中,贫富差距也在快速的拉大。这其中当然有转型期间利益分配不均的原因。还不能忽视的就是个体在思想、意识及能力上的差异,在时代的机遇面前,有的人抓住了、有的人失去了。

  谁受益、谁遭损?

  专家们经常把中国的改革开放与俄罗斯的经济改革做比较,俄罗斯采取“休克疗法”,一夜之间私有化,造成巨大的社会动荡和经济倒退,寡头资本家与底层民众的财富水平突然间天壤之别。而中国实行的是“摸着石头过河”,逐步的在某些领域私有化,尽管也“让一部分人先富起来”,但相对缓和得多。两种方式的结果不同,而从过程上来看,都是将政府掌握的资源释放到民间,只是一个快一个慢。

  在计划经济时代,各种商品、能源、土地都由国家统一划拨调配,而随着改革开放的推进,市场开始对其进行配置。显然,靠近核心资源的人,就有可能率先将资源转化成资本。在中国改革开放三十年的历史中,有三次重大的财富转移。一次是80年代后期在价格双轨制下,催生了一批“官倒”;一次是兴起于21世纪初的国企MBO,一部分国有资产流失到个人手中;另一次就是土地的资本化,“土地加贷款、空手套白狼”,富了一大批炒地、囤地的商人和腐败官员。

  当然,在这三次财富转移中暴富起来的人毕竟是少数,而且这种不正当的渠道也不会成为社会的主流。更多的人在这三十年里,是抓住了时代的机遇,率先解放思想,靠勤劳致富。他们当中包括改革之初的农民、80年代初的个体户,85年前后的一部分农民企业家、乡镇企业家,88年左右做内贸、外贸的人,93、94年参与早期炒股炒房的人,98年的资本运营高手以及99年之后出现的网络新贵等等。

  这些人是改革开放中的弄潮儿,当然也会有被改革大潮抛弃的:比如90年代中后期的农民群体、老国企的下岗工人、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城市贫民部落等等。我们在关注那些成功者的同时,也不应忽视这些弱势人群。

  三十年改革路径与个体命运

  改革三十年,人们的生活水平普遍提高,但不得不承认的是,个体的财富命运迥异。回首三十年的改革路径,再比照一下身边人的财富命运,不由得感慨造化弄人。

  在改革开放之初,全社会财富处在一个经济学中的“帕累托改进”阶段,也就是改革开放几乎让每个人都受益。因为在文化大革命阶段,经济运行几近崩溃,人们手中仅拥有极少的财产,每个人都渴望摆脱自身的命运。所以,当联产承包责任制出现,拉开改革的序幕,几乎得到了所有人的拥护。人们对新事物并非没有担心,但这完全让位于对个人收入增长的期待中。

  接下来,中国经济走的是“以计划经济为主,市场调节为辅”的道路。这期间,个体户开始涌现,在商品相对短缺、市场流通不畅的情况下,他们的出现顺应了市场的需求。尽管社会地位有些“边缘”,但他们却最先尝到了市场的甜头。当某些人一不小心成了“万元户”,确实给当时人们的心理造成了极大的冲击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不支持 Flash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