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转到路径导航栏
跳转到正文内容

古井腐败窝案透视:掌门人怎沦为监守自盗者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25日 20:36  新华网

  新华网合肥7月25日电题:“国企掌门人”沦为“监守自盗者”——古井集团腐败窝案透视

  新华社记者程士华

  安徽古井集团原董事长王效金涉嫌受贿千万元24日在宿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受审。这位昔日的古井集团灵魂人物、中国白酒业传奇人物走上了被告席。现在的他,是古井集团腐败窝案中的核心人物。

  在王效金的身上,传奇色彩与悲剧色彩并存,也折射出国企高管在国有财产监护者和商人追逐利益的“双重角色”下,晚节难保,同时凸显出从“国企掌门人”沦为“监守自盗者”过程中的主观党性淡薄和客观监督机制的缺位。

   古井集团灵魂人物 古井腐败窝案核心

  古井集团从地方上一个不知名的小酒厂成长为资产数十亿元的集团公司,王效金功不可没。作为古井集团的灵魂人物,王效金不仅走上了古井集团董事长、总裁的位子,同时还兼任亳州市政协副主席等职务。优秀企业家、管理英才……王效金身上光环耀眼。

  1985年,王效金进入原亳县古井酒厂工作,后被提拔为厂长。他采取“负债扩建”的方法,赶在竞争对手之前实现了规模化生产。1989年,由于受宏观调控影响,白酒业一片萧条,王效金果断推出“降价降度”策略,让白酒价格由市场来决定,而非政府定价。古井酒厂成为当年各大名酒中唯一效益没有下滑、并一跃成为全国工业企业500强的企业。古井酒厂开始进入高速发展期,逐渐成为白酒业翘楚。1996年,古井贡酒被推向资本市场,上市募集资金达4亿多元。1997年,古井集团白酒利润达3亿多元,达到了当时的历史最高水平。王效金果断的办事风格在古井集团成长的每一个阶段都留下了烙印。2000年以后,古井集团发展进入了平淡期。

  商海行舟,不进则退。2003年、2004年,古井贡上市公司连续亏损,*ST古井被给予退市风险警示。在企业惨淡经营的同时,古井集团又连续遭遇国企改制的国有资产管理层收购(MBO)叫停、巨额逃税风波等波折。尤其是国有资产管理层收购(MBO)计划,普通员工受益与高管人员受益相差极为悬殊,反对者甚众。虽屡遭挫折,王效金带领下的古井集团仍一直在寻求突破。

  2007年4月,王效金被安徽省纪委调查,后被检察机关逮捕。王效金的落马在古井集团管理层引发了多米诺骨牌效应,古井集团先后有10多名高管被查处,引发了古井集团贪污腐败窝案。2007年,古井集团管理层一直在经历“大换血”的阵痛。目前,已有10名高管接受了法庭审判,其中有多人已被判刑。王效金是古井腐败窝案中职务最高的管理人员。

  受贿时间跨度十七年 受贿行为发生于多个环节

  受贿时间跨度大是古井集团腐败窝案的特点之一。据检察机关指控,王效金最早的一次受贿是在1991年。为进一步打开古井市场并巩固与古井酒厂的业务关系,四川省君乐酒厂负责人李宗义往王效金的办公室送了人民币5万元。在此后10余年内,李宗义多次送给王效金现金或以交易提成方式累计送给王效金人民币66万元、美元56万余元。

  王效金被指控的最后一笔受贿时间是2007年3月,也就是其被纪检机关带走的前一个月。《财经界》杂志工作人员为了能得到王效金的关照,以便在古井集团承接一些广告,送给王效金人民币2万元。王效金收下后表示下半年会考虑安排广告业务。

  据检察机关指控,王效金在古井集团原材料采购、广告承揽、合股经营、企业收购等方面谋取或承诺谋取利益,非法收受20人贿赂,共计人民币500多万元、美元67万余元、港币5万元。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我要评论

Powered By Google ‘我的2008’,中国有我一份力!

网友评论 更多评论

登录名: 密码: 匿名发表
·城市对话改革30年 ·新浪城市同心联动 ·诚招合作伙伴 ·企业邮箱畅通无阻

新浪简介About Sina广告服务联系我们招聘信息网站律师SINA English会员注册产品答疑┊Copyright © 1996-2008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