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民营航空:有翅难飞(2)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7月08日 19:25 《新财经》
据悉,当时去的其他四家民营航空公司在资金上给予了鹰联一定的帮助。但是,相对于鹰联巨大的亏空,只能是杯水车薪。鹰联还是没能扛住,成为首个向国有航空“俯首称臣”的民营航空公司。 2006年11月,四川航空宣布以2000万元人民币,通过增资扩股的方式入股鹰联,所占股权比例为20%。川航的入主让鹰联航空得以越过生死线。客观而言,“傍大款”不失为民营航空公司的一条出路。但对于民营航空的独立性和生存空间而言,不能不说是一次重创。 航空公司开业初期,没有持续的资金注入,运营将难以为继。据业内人士分析,按照市价,一家注册资本8000万人民币的民营航空公司,若要运营5架150座级中型客机的,每年在飞机租赁、航油、人力成本三方面的支出就高达3.3亿元。 资金短缺扼住了民营航空公司发展的七寸。引资问题是制约民营航空发展的一大障碍,由于缺乏信贷记录和可供抵押的资产,民营航空几乎很难获得银行的信贷支持。 鹰联的“沦陷”是个很好的案例。如果民营航空的引资问题得不到突破,那么,鹰联“卖股求生”就是一个开始,而不是特例。 飞行员辞职 不是民营航空的错 民营航空的发展面临着太多制约,缺少资金、航线稀少、人才匮乏等。目前,最敏感的,当属飞行员自由流动话题。 几年来,飞行员辞职事件一浪高过一浪,国有航空公司将其归罪于民营航空的发展,这让民营航空公司很受伤。 对于国有航空公司飞行员短缺的说法,兰世立并不认可。他说:“现在相关管理层说飞行员不够,说飞行员是国有资产应该保护起来。但事实是有大量飞行员闲置着,飞行员‘紧张’已经成为封杀民营航空公司的借口。” 他的观点,得到了有着“航空案第一律师”之称的张起淮律师的认同。张起淮对《新财经》表示:“由于不能正确地配备和使用,没有正常的流动渠道和平台,使得飞行员显得短缺。实际上,海航、国航等很多航空公司囤积了大量飞行员。另外,现在有200多名飞行员在外面游荡着,辞职辞不了,官司一打就是三年,这不是一种浪费吗?” 张起淮认为:飞行员辞职问题从根本上说,是发展问题,与民营航空公司无关。民营航空公司也是民航总局批准的,批之前,资金、飞机、人员都要配备好的。从市场角度讲,飞行员不流动是不正常的,当务之急是相关部门尽快建立并完善飞行员流动机制。 这实在很矛盾:一方面,给了民营航空参与市场的资格;另一方面,又极力遏制它们通过正当手段为发展获取市场资源。 我们原本期望民营航空公司的出现能打破民航业高度垄断的局面,但现在看来,无疑还是天方夜谭。 但,我们还是愿意期待,期待中国的民营航空尽快成长壮大。只有当民营航空成为市场的主力参与者,我国的民航业才真正进入市场化的良性竞争。 《新财经》相关报道 《鹰联航空缘何卖股求生》 2007年第5期 《民营航空,逆境成长》 2006年第12期 《民营航空 “抱团”能否“取暖”》 2006年第11期 《鹰联航空:民航闯入者》 2004年第3期
【 新浪财经吧 】
不支持Flash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