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浪财经

2008:银行业涛声依旧

http://www.sina.com.cn 2008年01月31日 16:58 《数字商业时代》

  撰文=王耀柱

  去年底,中共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把防止经济增长由偏快转为过热、防止价格由结构性上涨演变为明显通货膨胀(以下简称为“双防”),作为2008年宏观调控的首要任务,随之而来的是“稳健的财政政策和从紧的货币政策”。这也是自2004年开始实行“双稳健”的财政、货币政策后,中央宏观调控政策首次改弦易辙,宏观调控目标从2007年的“单防”(防止经济过快增长),转变为“双防”。随后央行迅速提高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提升的幅度大大高于以往水平;与此同时,商业银行的股票在证券市场的表现也相对疲软,自去年10月底金融指数开始调整以来,在短短的1个月内,金融指数就下跌了30%,调整的幅度不可谓不深、调整的速度不可谓不快。

  走出悲观误区

  在这种宏观调控和证券市场走势的背景下,市场各方对商业银行2008年的生产经营情况以及股票的投资价值均显示出了一定的悲观情绪,但经过分析,会发现上述观点在逻辑和投资价值方面存在着一些误区:

  第一,国家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并非指2008年不投放贷款,也不是说2008年贷款投放量没有增加值。从货币政策的传导效果来分析,国家首先制定下一年度的经济目标如GDP的增长速度,然后寻求中介目标如货币供应量,再寻求操作目标如存款准备金率是多少等等。根据各种渠道获得的消息显示,目前我国经济依然处于高涨时期。

  中国GDP的增长呈现先降速后增长的格局。1993~1999年,中国经济由高涨至衰退时期,1999~2001年,中国经济处于恢复期,2002~2007年,中国经济处于成长期。2004年和2005年,中国GDP的增长速度基本保持在10%。这表明我国经济处于平稳发展周期,是一种较好的平衡状态。不过在2005年下半年,随着人民币汇率制度改革的实施,以及中国资本市场实行股权分置改革,中国经济再次向上蓬勃发展。

  根据目前的数据及趋势显示,如果不对经济增长进行适当调控,中国经济肯定会进入又一个高涨时期,但发展之后的另外一个趋势就是衰退,这在1993年后的6年里已经得到了证实。因此目前的宏观调控,是为了熨平我国经济增长的波动性,从这个角度出发,这种紧缩货币政策影响的是经济增长的加速度而不是速度。

  第二,伴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我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也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从银行的净息差水平来看,也证实了这点。

  从商业银行的净息差指标来看,中国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自2000年以来,总体趋势是在不断提高,2007年的水平将达到历史上的新高。

  虽然2007年央行多次加息,但是加息对银行业绩的影响往往具有滞后性,历史统计数据显示这种滞后时间常常在1年左右。另外,央行货币紧缩政策影响在短期方面要弱于长期方面,因此商业银行往往通过贷款的期限配置主动降低这种不利影响。

  预计2008年整个金融机构新增贷款产生的利润额大约为950亿-990亿元,这个数据约是已上市商业银行2007年预测净利润的32%-34%左右。因此商业银行的净利润在2008年依然会有一个快速的增长过程而不受制于宏观调控。

  第三,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继续下降至监管线以下,不良贷款拨付率快速提升,商业银行平均抗风险能力得到大力加强。根据银监会的统计,2007年我国商业银行的资本充足率平均水平均超过8%,不良贷款率全部在4%以下,全部达到本国和国际监管标准。

  中国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率已经连续四年下降,原因很多。其一是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另外一个原因是商业银行在上市前夕,对以往的不良贷款进行很大程度的一次性核销。联系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态势,虽然价格成本很大,但是国家对经济的调控是使其进入正常轨道,换言之,调控的是超预期的增长而不是致使经济衰退。此外,在业绩高涨时期,商业银行的不良贷款拨付率水平也得到提高,这样一来,即使发生业绩下滑、经济滑坡等其他事件,商业银行也可以通过自身来提高抵抗这些风险的能力。

 [1] [2] [下一页]

【 新浪财经吧 】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Powered By Google
不支持Flash
·《对话城市》直播中国 ·新浪特许频道免责公告 ·企业邮箱换新颜 ·邮箱大奖等你拿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