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珠三角企业对加工贸易新政为何如临大敌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7日 13:56 新浪财经

  邱 林

  即将于本月23日起实施的加工贸易新政,让珠三角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绷紧了神经。日前,广州举办应对加工贸易政策调整说明会,400多名加工贸易企业代表参会,气氛“如临大敌”。而这两天,国家七部委联合组织的调研小组也紧急奔赴广州、深圳、东莞三地,与加工贸易企业沟通。记者了解到,中国将继续公布新的加工贸易禁止类和限制类目录,将以7月1日降低和取消出口退税的商品为主。(8月17日《信息时报》)

  我国最大的

出口退税削减实施未满一个月,国家又宣布了将于8月23日起开始实施最大规模的加工贸易政策紧缩方案。
商务部
、海关总署发布的今年第44号公告,颁布了新一批加工贸易限制类商品目录。此次新增限制类目录共涉及1853项商品,主要有塑料原料及制品、纺织纱线、布匹、木制品等。这对珠三角地区的服装、家具、玩具、金属粗加工、塑胶等五大行业将造成重大影响。

  不可否定,改革开放以来,加工贸易成为我国企业参与国际分工的重要渠道,使我国形成了符合国际市场要求的制造业平台。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从1981年的25亿美元,增长到2006年的8319亿美元,增长了333倍。2007年上半年,加工贸易进出口总额4409亿美元,占全国外贸进出口总额比重为45%。应该说,加工贸易对我国就业岗位的大量增加,外贸出口的快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但是,当前加工贸易中也存在着一些需解决的问题。例如加工贸易仍处国际产业链低端、区域发展不平衡、本土企业参与程度不高、准入门槛偏低等。

  加工贸易政策的出台,的确对珠三角数万家加工贸易企业是一个极大的考验,难怪许多企业对新政策产生了“如临大敌”的感觉。据有关机构调查,调整加工贸易政策后,将给珠三角43%的加工企业带来影响,制鞋、钟表、计算机或电讯产品、印刷品或包装材料、机器和五金制品等行业受到的影响更大。现在,珠三角企业面对巨大的生产成本和出口成本上升压力,但产品销售价无法上升,令一些以加工贸易形式出口的产品,其边际利润由5年前的18%,可能减至10%,反映加工企业利润空间不断收窄。

  其实,珠三角的大多数企业都是从事“三来一补”(来料加工、来样加工、来件装配及补偿贸易)的加工贸易型企业,由于大多数产品的核心技术部件都来自国外,珠三角企业主要给外企、港台商做加工生产。这类加工贸易型企业严格意义上不是一个企业,只是一个车间,因为它没有销售、没有投资、没有技术研发部门,只是一个生产环节。这种生产模式在当时劳动力供应充足而又极为低廉的情况下,为企业产品的大量出口奠定基础。但这种加工贸易型企业大量驻守在珠三角,长此下去将造成珠三角两个不足,即动力不足和能力不足。

  珠三角企业过去主要承接的是日韩、港台地区的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这种低效率模式已经不适应当今产业升级的需要,有专家声称它“也许已经走到了尽头”。以“三来一补”加工型企业集聚最多的深圳市宝安区为例,2006年8月剩余“三来一补”企业3307家中,目前只有三分之一完成产业转型。随着国家产业政策和外贸出口政策的调整,这种“三来一补”的加工贸易型企业,将成为珠三角经济持续增长的制约因素。

  有关分析人士在对照日本、韩国、新加坡的经济发展历程后提出,加工贸易政策每20年左右就会发生重大调整,我国目前就处于第一次重大调整期。一个普遍共识是,如果珠三角企业不利用当前的契机进行产业升级的话,珠三角未来的发展非常令人担忧。珠三角要摆脱产业升级的尴尬,真正走出困境、迈向国际,就必须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跨越加工贸易型企业单纯的来料加工生产模式,引来高新技术在本地孵化,让新的产业集群加速生成,形成数十甚至数百家企业的群落,进而形成产业分工或市场竞争,带来珠三角巨量产业规模。

  从这一点说明,珠三角企业对加工贸易新政“如临大敌”大可不必。因为国家出台加工贸易的新政策,目的就是调整产业结构,促进全国,特别是珠三角地区加工贸易的升级换代。企业要积极探索,提高加工贸易产品技术含量,提高关键零部件的加工制造能力,向产业链高端发展,由单纯加工向设计、研发、品牌、服务等内容延伸。同时,在目前的形势下,从劳动密集型转型到其他行业,或将工厂迁移到劳动力成本更低的地区,以及从加工贸易转向内销,都是可行之道。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城市营销百家谈>> ·07电子产品竟争力分析 ·新浪邮箱畅通无阻 ·携手新浪共创辉煌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