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达娃启示学习提升掌控跨国并购规则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13日 05:26 中国证券报-中证网

  “达娃争斗,没有赢家只有和解”,“达娃和解,三种方案可供考量”,在连续两期就达娃之争展开专题讨论的基础上,本刊这次邀请外资驻华机构代表谈“达娃启示”。他们认为,日益壮大的中国企业只有在“吃一堑”的基础上“长一智”,学会防范风险,参与跨国并购规则的制定,才能在资本时代享有主动权。

  □撰稿 陈圆圆

  统计显示,2006年,外国公司采用并购的方式来中国投资,合同额不到50亿美元,仅占中国同期所有外商投资的2.5%。即使是各界最为关心的制造业,这一比例也不足2%。而在2007并购年会上,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名誉院长刘吉指出,从2004年开始,世界已在发生第五、第六次并购高潮。身处全球化浪潮中的中国,虽然目前在世界并购中只占较小的份额,但在几年之后一定会达到一个新的高潮。

  在这个并购大潮中,近的是,国内企业间的内部整合,外资来华并购;远的则是中国企业走出国门海外并购一波接一波。在市场经济根基尚浅环境下成长起来的中国企业,如何在资本时代的并购中“引狼入室”,进而“与狼共舞”?

  本刊邀请外资驻华机构代表座谈“达娃启示”。他们认为,日益壮大的中国企业只有在“吃一堑”的基础上“长一智”,学会防范风险,参与跨国并购规则的制定,才能在资本时代享有主动权。

  “输”得起才能赢

  10年前的跨国合资,引发如今沸沸扬扬的达娃之争。拂去复杂纷纭的各方说辞,不难发现,其根在游戏规则的较量——它或许会树立一个中国企业,尤其是民营企业应对国际并购、资本竞争的标杆。

  国际资本,是雪中送炭还是不劳而获?跳出这起达娃之争个案来看,其实合作本身就是为了双赢,既然双赢了,就不论功劳大小。宗庆后指摘,达能已从最初投资中获得了超过五六十倍的回报,明显站不住脚。实际上,双方都从合资中分享了发展的硕果。

  韩国银行北京代表处副首席代表朴春远回忆,亚洲金融危机时期,美国一家公司并购了韩国外汇银行,买得很便宜,而且没有税赋。而今危机过去了,韩国经济好了,这家银行又值钱了,美国那家公司获取了暴利。这只能说明美国公司当时做了一个正确的投资。谁剥削谁了?当时如果没有美国公司接手,恐怕外汇银行就只有破产了。

  从直观来看,达娃之争反映了经济全球化进程中,外来资本与本土经济已从最初的“单纯合作”,上升到“合作中有竞争”的新阶段。这是经济发展阶段的变化,在产业升级的大背景下,中国对于外资的态度也发生了明显变迁。在政策导向上,也从单纯的吸引外资到注重引入外资的质量。

  伦敦投资局中国首席代表胡胜利说,“随着

中国经济逐渐走强,中国政府对外资的态度已经变了,外资想进来并购不像早期那么容易了。早期合资的问题现在逐步显现,目前外资私募基金进来基本上都不占控股地位。”

  从凯雷并购徐工悬而未决,到如今达娃之争的扑朔迷离,现在对待外商投资到了一个重新审视的阶段。

  外资在中国近20年的“超国民待遇”实际上就是经济政治化的直接产物。现在,只不过走到了另一个极端。

  徐工事件、娃哈哈事件、洛轴事件、尤尼科事件,实际上都是经济问题政治化加大跨境资本交易的成本。如果说,从近来跨境资本合作的乱象中能够获得什么启示的话,就是用经济手段解决经济问题。

  中英策略驻华首席代表段若石认为,达娃之争是纯粹经济活动,如果娃哈哈错了也要接受,不能情绪化;姑且不论娃哈哈是不是民族品牌,即使是民族品牌,也不能破坏国际游戏规则,而应该从这件事中“吃一堑长一智”。

  “这是一个态度问题,既然玩了就要输得起”,甘维珍公司首席代表王朝晖诙谐地说,“可能一开始不会玩,被人涮了,但得认输,吸取教训,下一次就有可能赢。老悔棋永远提高不了。”

  他说,大家都觉得路透是英国公司,实际上是美国人在控制。只要品牌不消失,谁能把它运营好,在全世界发扬光大,这就是成功,毕竟这只是个商业问题。一些外资企业进来把中国品牌去掉,重树一个品牌。这类事情曾经发生过,但是,现在中国公司已经认识到这一点,谈判的时候,合同条款里会加进去,这就是输得起,学会了,不会犯同样错误,不至于品牌慢慢地消失。

  从更深层次看,达娃交锋体现了中外双方对资本游戏规则、在开放环境下持续发展自身品牌等问题有着不同的理解和权衡。达娃之争的启示就是,日益壮大的中国企业不仅要学会利用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更要参与游戏规则的制定,最终享有发展主动权。

  重视中介机构作用

  从达娃之争中如何吸取教训,在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叶小炜看来,在合资谈判,对外并购过程中应当重视包括律师在内的中介机构的作用。

  “一般情况下,国内企业最不愿意出的就是律师费”,叶小炜说,“审计费,他们认为是必需的,要是咨询费,顾问费和律师费,他们会认为用不着事先咨询你什么。最好也只是免费提供。等到一吃亏,再请律师也只是亡羊补牢了。”

  就达娃商标权之争而言,叶小炜说,“我们会建议把商标按照年限让合资公司使用。用十年,要交多少钱;销售利润交多少,一一明确。这样就可以避免今天的复杂局面出现。”

  企业之间并购在中国仍是个新鲜事物。王朝晖认为,很多企业并购都不找顾问,最早都是两个企业老板坐在一起一拍脑门就行了。会计师事务所可能需要一下,其他的就免了。在投资谈判中,假如需要关注十个事项,中国企业往往只注重其中的一两项,比如卖多少钱,钱什么时候到账,而且越快越好,其他的问题就稀里糊涂地过去了。

  同样是来自美国众达律师事务所的王建,他说,律师会从比较保守的角度考虑问题。如果现在结婚,将来

离婚怎么办?考虑到坏的情况。在类似的谈判过程中也会想到,发生不好的情况是一个什么样的结果,会把结果尽量反映到交易文件当中。

  “律师在代理客户服务的时候,在谈判桌上看得会很清楚,可以想象达能和娃哈哈1996年的谈判,好比两个人新婚”。王建说。实际上,在与外资谈判过程中,谈判过程是一个商务信任过程,但是双方各带律师上场,应该是对自己负责,对别人尊重的表现。

  中国

外汇储备已达12000万亿美元,中国企业去国外并购投资,又该如何避免风险?叶小玮认为,同样需要重视中介机构的作用。国际并购中要选一个有国际化经验和当地经验的律师事务所。他们了解当地的情况,才能够更好地保护企业的利益。她举例说,国内一家企业到美国加州并购了一家企业,聘请的是国内的律师,他们不了解加州环新法很快要出台,而且那家加州企业历史上曾有环保问题。买了之后,不但不能在当地运营,还要负担以前污染的责任,这样的并购不能说是成功。

  “假如找了当地律师,可能就会避免这个问题”,叶小炜说。当地律师对这些问题会更了解,他一定会保护当事人的利益,这是职业操守。他会告诉你,会有这么一个问题,应该如何防范,即便并购也要与对方谈一个条件,事情发生要赔偿。

  参与并购规则制定

  “从引进外资的角度看,国家有关部门也要吸取经验”,叶小玮说。

  刘吉指出,过去外资进入中国我们总说“狼来了”,现在我们要“与狼共舞”,但是这样还不够。还要防止廉价并购。国家应该赶快促进和保护公平的并购,首先要有一个并购促进法,让参加并购的企业都明白,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

  联合国贸发会议秘书长素帕猜曾经指出,外商直接投资是一笔充满风险的生意,跨国并购也不例外,东道国必须具备良好的驾驭能力和有力的管理措施。

  好在国家现在出台了并购新规。有关官员曾在公开场合表示,表面上看,以并购新规为标志,中国对外资并购的审查更严、门槛更高,但这并不预示着要给外资戴上紧箍咒。加大监管力度与利用外资政策并不矛盾,恰恰是为了更合理有效地利用外资,维护好国内产业安全。

  然而,出台政策是一回事,真正贯彻执行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在叶小炜看来,民营企业得不到银行的贷款,拿不到资金,必须跟别人合资,把股权转让给人家才能成长,要不然在激烈的商业活动中没有办法发展。国家对于民营企业在融资方面给予了多大的帮助呢?帮助很小。既往国有银行把大笔的资金投向国有企业,直到现在才开始考虑。然而真正去那儿贷款还是很难,除非是一些非常有影响的民营企业。华为当年就向外资出让股权获取宝贵的发展资金,现在成为通讯巨无霸。

  “很多大型民营企业倒了,倒就倒在并购路上”,全国工商联并购公会王巍在2007年并购年会上说,“这么多年,前赴后继的奔向失败看来并不这样简单,有可能产生中国特殊的并购思维。”特殊的并购思维是什么,王巍并没有给出答案,各方仍在探索答案。然而,学习、提升、掌控跨国并购规则,是中国企业参与国际并购、参与国际竞争的不二法门。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