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中石油:加拿大的诱惑与现实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8月06日 13:13 《环球企业家》杂志

  中国石油企业的海外扩张之旅又遇挫折,但这一次并非可完全归咎于政治因素

  文《环球企业家》记者 骆轶航 袭祥德

  在丰美的湿地和寒带原始森林之下,深埋于加拿大阿尔伯塔(Alberta)地区的油砂就像是一条黑色缎带,横跨了有着1.2亿年历史的海岸。在阿萨巴斯卡(Athabasca)河谷切入这条缎带的地方,接近地表的油砂正在被开采、清理并转换成一种称之为沥青的坚硬焦油物质,然后被今天的工业技术提取为可使用的石油。

  在波斯湾地区、非洲大陆之外,这里高达1750亿桶的石油储量正成为全球能源公司争夺的又一宝藏。位于阿尔伯塔南部的卡尔加利(Calgary)市原本是一块广袤的农田,但当该地区于1941年发现丰富的油砂资源后,它迅速崛起为加拿大的能源中心和世界石油业的另一焦点,壳牌、雪佛龙、加拿大石油以及BP的标志装饰着城市里摩天大楼,据加拿大石油生产商协会称,未来十余年里,预计对油田的投资总计将达到1000亿美元。空气中充满了钱的味道。

  迄今为止,中国在这里的投资不到3亿美元,仅仅是蜻蜓点水。但一项中石油与加拿大输油管道建造商恩桥(Enbridge)公司拟议的合资管道项目却引起不小的风波。价值40亿加元的这条名为“Gateway”的石油管道,设计直径30英寸,全长1160公里,将把阿尔伯塔的油砂矿出产的原油输送到加拿大的西海岸,然后经油轮运往中国,这将令亚洲首次能进口加拿大原油。管道的原油输送量预算达每天40万桶,当中一半供应予中石油,根据当时的乐观预计,这条石油管道可望在2009年投入使用。倘若真能实现,这无疑是中国石油企业在海外市场取得的一项新的重要突破。

  但现在,因为难以获得加拿大联邦政府和企业界的支持,中石油正考虑撤出这一计划。“中国希望能帮助加拿大原油打开新市场,但加拿大始终不愿开放市场让中国进入,因此我方无法合作,也不知道还能如何帮忙。”中石油集团公司副总裁宋亦武7月12日表示。

  又一起西方世界对中国买家的傲慢与偏见的故事?人们很容易联想起两年前,中海油在竞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UNOCAL)时的失利,以及更早些时候五矿集团如何在收购加拿大诺兰达公司(Noranda)时功亏一篑。

  但事实上,“中国公司在考虑收购项目可行性时重点应放在市场因素上,而不是单纯依赖加拿大政府的支持。”加拿大中华商会会长胡商告诉《环球企业家》。种种让中石油这一最新的国际化步伐受挫的因素很多,但这一次,资本主义世界的敌意并没有排在前面。

  淘黑金热

  2005年3月,第一届加中能源合作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加拿大与阿尔伯塔省政府有关能源部门的负责人、能源界的企业100多人参加了会议,共同就推进中加在石油、天然气等相关领域的合作展开了讨论。

  作为此次会议的成果之一,中石油与恩桥共同签署了合资建设“Gateway”石油管道的谅解备忘录。不过在协议中,恩桥没有承诺中石油会入股该管道项目或成为运营商,双方计划尽快签订具有约束力的正式协议,恩桥则将在第二年向当地监管机构提出开工申请。

  对中石油来说,要成功参与Gateway项目,前提是它必须在阿尔伯塔省拥有足够的油砂矿或者整合足够的上游资源,保证满足这条石油管道的运量,因为对管道这种庞大的投资来说,没有足够的运量就没有任何效益可言。

  在双方备忘录签订之后,中石油集团旗下专门从事国际业务的中国石油天然气勘探开发公司便展开了行动,具体负责这一项目的宋亦武开始频繁到加拿大协调项目进展。由于中石油不像其它美国石油公司那样在当地拥有大量石油资产,所以近两年来在阿尔伯塔地区一直在寻找收购对象。

  今年1月,中石油在油砂矿的购买方面终于取得突破。但直到6月21日,在加拿大爱德蒙顿市举行的第三届加中能源合作才研讨会上,中石油集团外事局局长章欣首次对媒体透露,该公司已经获得阿尔伯塔11处油砂矿开发权,总面积258.6平方公里,预计沥青含量将达到200万桶。

  不过,“尽管加拿大的投资环境相对自由,购买小的油砂区块没有什么限制,但是对于大的油砂区块,当地政府还是有限制的,中石油获得大区块的可能性不大。”中国社会科学院有机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助理研究员廖玉宏告诉《环球企业家》,2005年,在卡尔加利大学攻读博士期间,廖曾深入研究过加拿大的石油产业。当年6月,廖在卡尔加利一次油砂开发会议上曾遇到宋亦武,当时宋正率领一个中石油考察团对当地油砂矿的投资和分布进行调研。中石油的技术人员告诉廖玉宏,他们正在做全面的前期调查,但涉及到的问题很多。

  尽管中石油在油砂区块方面取得了比较大的进展,但形势并不如想象中那么有利,加拿大的投资气氛在悄悄发生变化。目前,美国22%的原油均由加拿大供应,占后者石油总出口量的99%,另外还有17%的天然气。因此,包括恩桥在内的加拿大石油企业对通往美国的输油管道更感兴趣,2005年11月,美国第三大石油公司康菲石油公司(ConocoPhillips)与加拿大最大的管道公司TransCanada签署了一份谅解备忘录,康菲同意通过TransCanada提出的投资21亿美元建设Keystone管道向美国中西部市场输送原油,并有权获得给管道50%的股权。

  这一计划是为了扩大加拿大油砂和重油市场而提出的数条管道之一,全长2950公里,建成后,每日可从阿尔伯塔的Hardisty向美国伊 利诺伊州输送43.5万桶石油。

  目前,在阿尔伯塔地区,油砂的原油产量是每日120万桶左右,未来有望达300万桶。这意味着,在暂时有限的原油产量下,每一条新增的石油管道都在争夺有限的石油资源。而恩桥也在运营现有的其中一条管道,向美国每日输出原油49万吨。

  在这种情况下,恩桥对Gateway项目的建设并不十分积极。从与中石油签约到现在的两年时间内,这一项目仍还没有获得加拿大能源部门的批准。而在管线沿途所涉及的土地征用及居民动迁方面,还存在有关原住民土地所有权的争议,更为该项目增添了不稳定因素。

  与此对比,Keystone管道建设则得到了巨大推动。去年10月,加拿大国家能源委员会已经对这条管道进行了聆讯,而且TransCanada公司已获得来自运输商为期18年的运输34万桶/天原油的保证,这一油管项目预计将于2008年早期开始动工兴建,商业运行计划于2009年第四季度开始。

  2006年7月,恩桥还宣布将耗资3.5亿美元对其拥有的另一条管道进行扩展,扩展管道全长286 公里,管道直径为36英寸,建成后向美国的输油能力将达到40万桶/天,预计将于2009年初投入使用。而Gateway项目,却已经被恩桥延期至2012至2014年。

  耐心失去

  失望的情绪不可避免地在中石油内部出现。今年7月12日,在卡尔加利召开的一次能源投资研讨会上,宋亦武公开指责加拿大政府未尽力推动这项通往亚洲的新管道修建计划,并点出加拿大石油业者亦不愿让中国企业进入国内市场的事实:因为其不肯把更多原油交付给这条新输油管线,使得所需市场始终无法达到经济规模。

  不过,中石油随即发表官方声明,否认其将缩减对加拿大油砂资源的投资。中石油集团国际事务部副主任柳卫江告诉《环球企业家》,宋亦武只是在研讨会上发表了一种想法,中石油并没有放弃与恩桥的协议,“中石油对加拿大油砂矿和输油管道方面的投资计划没有任何变化,我们还会继续投资”。

  作为这一事件的加方当事者,恩桥新闻发言人詹尼弗·瓦瑞(Jennifer Varey)声称公司并不愿对有关中石油退出Gateway项目的传闻做更多评论。“Gateway项目启动和开展的时间表,我们都是根据客户的时间表制定的。”她对《环球企业家》说,“与中石油的谅解备忘录只是一个便于更长期洽商的纲领性文件,并不包含任何具体的合作内容和细节。”

  一时间,“加拿大不欢迎中国投资”的舆论甚嚣尘上。观察者认为,自从2006年2月斯蒂芬·哈珀(Stephen Harper)领导的加拿大保守党政府执政以来,中国在加拿大的投资确实陷入了一个历史上的“冰霜期”。

  渥太华当地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担任政府公职的华人对《环球企业家》透露,保守党政府更看重加拿大的“本国利益”,但又不能对位居加拿大第三大族群、掌握着重要选票来源的华人群落视而不见,再加上身为少数党政府而本能具备的不安全感,这一切导致的结果是,就职一年半以来,哈珀政府在处理中国投资方面采取了“不作为”态度,而且一直也拿不出完整的对华政策。很多中加之间的投资、贸易与合作交流陷入了停顿或低谷。

  此外,据当地知情人士透露,一些来自加拿大社会的如环保组织、土著人士等,也对中石油在当地的合作、扩张与开采怀有疑虑,他们担心当地的森林、大气以及河流可能被“外来者”的开发活动所污染。而无论是阿省政府,还是恩桥这样的合作公司,都不能对这些种种的社会力量完全视而不见。这也是使中方感觉到“整个环境并不舒坦”的原因之一。

  但事实上,加拿大官方对来自中国与美国之间潜在的“石油冲突”态度暧昧——值得注意的一幕是:在美加贸易争端渐趋激烈的2005年,前自由党政府总理保罗·马丁(Paul Martin)曾因不满美国的对外贸易举动而大打“中国牌”:如果美国继续对加拿大输美软木征收惩罚性关税,加拿大将把石油改卖给中国。前不久,加拿大联邦工业部长麦克斯米·伯尼尔(Maxime Bernier)曾提出修改外国投资规则,以阻止“危及国家安全的外资收购行动”,这被普遍认为是加拿大石油对外开放紧缩的表征。但其随后又发表声明,该方案最终将不会提出限制或阻止中国投资的建议。

  而在中海油收购美国加州联合石油公司失败后,中国石油企业已经懂得要采取一种渐进的方法,通过合作而不是雄心勃勃的收购以避免出现类似的结果。中石化在与位于卡尔加利的能源公司Synenco合作的“北方之灯”项目中占有40%的股份,这起合资租用了阿萨巴斯卡油砂区域186平方公里的土地。中海油也于2005年收购了加拿大私人持有的MEG能源公司16.69%的股权。阿尔伯塔省能源部长戈雷格·梅金(Greg Melchin)说,与当地公司建立合作是一项“聪明的策略”,它可以争取加拿大公众的支持,同时帮助中国公司在海外市场获得宝贵的运作经验。

  加拿大中华商会会长胡商认为,导致中石油在阿尔伯塔失利的重要原因,并非来自加拿大政府,而首先是市场因素使然,其中包括商界,尤其是石油业经营者并非积极的态度。尽管中石油与恩桥在2年前的“黄金岁月”里签署了共同开发Gateway管道的谅解备忘录,但这一项目并未得到除恩桥之外其它加拿大石油企业的大力支持。无论是加拿大的原油开采公司、炼油公司还是石油运输商等,都对向亚洲出售石油兴趣索然。即使是恩桥本身,也并未专注于与中石油的合作,它宣称在近期内将“专注于加拿大东部和美国市场的需求”,以确保其在美国市场的份额。

  胡商还透露,由于市场与技术因素的变化,一些原支持中石油项目的加拿大公司发现美国市场更有利可图,且为加拿大所熟悉,因而开始减少甚至有意搁置在中石油项目上的合作。这似乎更可印证麦克斯米·伯尼尔的观点:造成中石油在卡尔加利“失宠”的主要原因来自于市场因素。

  据《环球企业家》了解,为了扭转中加关系上这种政治和经济方面的“冷冻局面”,今年9月,在加拿大安大略省风景怡人的尼亚加拉湖畔,将举行“加中资本市场论坛”,加拿大

财政部长费海提(Jim Flaherty)和中国财政部长金人庆,以及两国投资、金融界人士将云集在瀑布的水声喧哗之侧,探讨如何进一步加深合作。当地的中国投资者和加拿大对华持友好态度的人士普遍认为,这次论坛将有望成为2年以来,中国与加拿大投资、贸易合作的重要转折点。

  但对中石油来说,等待投资气候转暖的时间成本太高。法国巴黎银行(BNP Paribas)驻北京分析师布拉德利·维伊(Bradley Way)称,中国石油企业在原地踏步,它们拥有大量现金,需要新的储量来平衡国内油田的产量和利润下滑。许多石油行业分析师也认为,海外收购才是中国石油企业真正实现增长的必由之路,既能大幅度提高其石油储量,还有助于提升中国的能源安全。宋亦武透露,中石油眼下将致力于开采委内瑞拉的Orinoco重油盆地,公司计划在此建造两处升级装置,到2012年其重油日开采能力将达到60万桶。

  现在,在卡尔加利这个加拿大的中等城市,正充斥着新的石油富翁,居民们经常向西驱车600英里到温哥华购买

奢侈品。在高档饭店,两年前用80美元订购的葡萄酒如今在葡萄收获期已卖到了300美元,在城镇西南郊外一套两个卧室的房子市场交易价已达到1200万美元的高位。每一家在此下注的国际石油公司都在疯狂扩大规模,“我们今后十年每年都要再招700个人。”壳牌公司的发言人珍妮特·安妮斯丽(Janet Annesely)说,这使得当地分公司“将成为一个招聘机器。”石油产业的繁荣正推动这个城市出现越来越多的淘金者、火爆的
房地产
市场和投资热潮。而中石油则不得不暂时置身其外。(倪妮对本文亦有贡献)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