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中小企业为大企业发展撑起半壁江山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6日 09:50 中国财经报
战雪雷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共生共存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之间的关系正在发生变化。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赋予中小企业与大企业一种新的关系——共生共存。“就像森林中有参天大树也有小草一样”,南开大学商学院副院长兼中小企业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张玉利教授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打了一个形象的比喻。 信息社会和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企业更加注重创新、速度和灵活性,因为克服官僚体制、“大企业病”等原因,大企业不得不积极地寻求变革。区域经济发展通常会由一些大项目、大企业、大投资来启动,但是如果没有中小企业的支撑,这些“大”就不能获得持续的发展并转化为真正意义的大产业、大经济。正是基于这样一个背景,创业活动趋于活跃,中小企业得到快速发展。 近日,国家发展改革委公布的统计数字显示,目前中国有4200万户中小企业,占企业总数的99%以上,缴税额为国家税收总额的50%,完成65%的发明专利、80%以上新产品开发。 集群发展成为中小企业发展的重要趋势 以往,针对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的关系有这样那样的说法:中小企业因为实力不足而受大企业排挤,进而处于劣势地位甚至消亡;或者大企业为了剥削中小企业而容忍中小企业存在,换句话说,如果大企业感觉中小企业的发展对其构成威胁,仍然容易对中小企业进行排挤。 但是,集群环境下的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的关系则是另外一种情景。张玉利认为,在集群环境中,大企业与中小企业可以形成良好的共生关系,并出现大企业更大、小企业更多的局面。因此,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集群发展成为一种重要趋势和成功模式。 在集群环境下,由于存在高度分工协作的体系,不管是大企业还是中小企业,更多地体现专业化的经营模式,大企业与中小企业之间构成了分工协作网络,大量的中小企业成为大企业的供应商和零部件配套企业,这样可以使大企业把大量的业务外包给中小企业,进而使自身变得精干,专注于核心能力,从而增强大企业的灵活性和创新能力,更好地适应环境变化,更好地发展。同时,中小企业因为与大企业的合作,减轻了生存的压力,可以专心于自己擅长的领域,同样有助于创新和发展。 张玉利分析,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这种共生关系,因为分工体系和规模精简等因素而有利于降低成本,有利于创新。在产业集群内,企业因为专注而容易创新,同时企业的知识创新很容易外溢到区内的其他企业,使得新技术在产业集群区域内达到共享。同时,尽管存在专业化分工,但由于产业背景相同,企业间存在广泛的联系,也有利于人才的流动和高效使用,有利于产业做强、做大。 大企业与中小企业这种共生关系已经成为政府吸引投资、企业投资者选址等工作所要考虑的重要因素。我国产业集群发展成功的例子有很多,拿天津来说,手机制造业、汽车工业等产业集群都已经形成规模。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美国摩托罗拉、韩国三星、日本三洋等全球领先的手机厂商落户天津,天津市已形成了年产2300万部手机的生产能力。在上述外国公司的带动下,天津的手机配套产业发展很快。仅在天津开发区及周边地区为摩托罗拉和三星电子等手机厂商加工配套的企业就有200多家,配套产品400多个,产值近200个亿,手机制造也成为天津市的重要产业。 创新突破中小企业发展“瓶颈” 在张玉利看来,尽管中小企业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还是存在不少困难和障碍。主要表现在融资困难,缺乏人才,行业内部竞争激烈,管理水平无法适应企业发展需求,外部环境不利(如税费负担重)等多个方面。他认为,解决上述问题仍然离不开“创新”。 拿融资困难为例,一些地区和金融机构利用中小企业集群发展的客观情况,积极探索供应链融资和集群融资,利用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的合作关系降低融资的风险。例如,如果给某一家中小企业贷款,银行会感觉到风险很大,因为难以衡量和预测中小企业的经营风险,如果发现这家中小企业与某大公司有实质性的合作,那么银行就可以根据合作协议和合作效果考虑贷款决策,不确定程度就会降低。另外,企业集群所形成的独特产业环境增大了企业的守信度,加大了投资者的信心。试想,如果集群中的某个中小企业在融资方面信用差,这种状况很容易在合作紧密、沟通频繁的集群中传播,别的企业就不愿意与信用不好的企业合作。 而对于管理方面的困难,中小企业经营者要积极地采取措施,结合自身的情况积极探索、创新,如加强合作,利用信息社会和经济网络中存在的有利因素,创新性地整合资源,利用信息技术降低控制成本,注重团队建设,等等。 此外,政府和社会各界必须采取积极的措施,营造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环境,同时在信用担保、税费减免、服务咨询、技术支持等方面采取具体的措施,减轻中小企业的生存压力,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