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争夺煤炭进口国际定价权 企业不能缺位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4日 16:11 新浪财经

  邱 林

  近年来我国煤炭市场呈现出进口激增出口减缓的态势,今年前5个月的煤炭净进口量为367万吨,多年来首次成为煤炭净进口国。对此业内专家认为,在我国煤炭首次成为净进口国后,企业要未雨绸缪,建立稳定的供货渠道,防止国际上像炒作铁矿石那样借机抬价。(6月24日新华网)

  随着国家控制煤炭出口、鼓励煤炭进口的政策效应进一步显现,煤炭进出口由量变发展为质变。去年我国煤炭净出口大幅下降,但依然保持了出口大于进口的态势,这一量变过程在今年一季度发展为质变。来自印度尼西亚、越南、澳大利亚等国煤炭的大量涌进,使我国煤炭市场进出口形势发生逆转,出口连续3年以千万吨的速度减少,而进口却连续3年以千万吨的速度递增。

  以前,我国的煤炭进口大多为“补缺”式进口,一般是进口特殊煤种填补国内需求。1990年,全国煤炭年进口量不过200万吨,2000年也仅有212万吨,而2006年,这一数字已经突破3500万吨。2007年1至5月份,广东、

福建等南方沿海地区煤炭进口量已达到2297万吨,同比上涨44%,预计全年将超过5000万吨。

  为什么我国是产煤大国,国内企业还要大量进口呢?主要原因是进口煤炭在运输优势、价格方面有较强竞争力。南方沿海地区进口煤炭,由于可直接利用海运、而且是大吨位船舶,因此在运输上具有成本低廉的优势;而从国内北方购买煤炭,但由于运费高以及流通环节多等因素,尽管距离很近,但最终价格反倒高于进口。

  但随着我国在国际市场煤炭采购量的激增,客观上加大了国际上尤其是亚太地区煤炭的供应压力。据外电报道,国际煤炭价格在过去几个月来屡创新高,环球煤炭公司的NEWC煤炭价格指数显示,全球最大出口煤港口的澳洲纽卡斯尔截至6月1日的现货煤价上涨至两年多来的最高价位,达到每吨57美元。此外,随着世界经济的发展,各国的能源消费量不断增加,使得日本、印度、韩国等一些资源贫乏的国家不得不接受较高的煤炭价格。

  我国煤炭进口快速增加也引起了国际市场的注意。越南《经济时报》近日报道说,由于中国煤炭进口量大于出口,今后5年内亚洲煤炭价格可能上涨42%。业内人土指出,我国煤炭净进口量与煤炭产量相比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但我国煤炭进口企业要充分考虑国际上这几年炒作的所谓“中国需求论”,警惕有人利用我国煤炭进口大量增加,国内企业尚无国际定价权之机而大幅提价。

  在这方面,我国

铁矿石进口有着沉重的教训。前几年,由于我国钢铁企业不断新建或扩建产能,铁矿石的进口量成倍增长,来自
澳大利亚
及巴西的铁矿石大多被国内大钢铁厂的长期合同抢去,而众多中小钢铁厂则开始谋求通过委托中间商代理进口铁矿石来满足其原料供应,铁矿石现货价格被哄抬至疯狂的地步。

  假如我国只是一个次要市场,争夺定价权自然难度极大。但是我国近年来已经是世界最大的铁矿石进口国,最大的市场却没有定价权,加上我国在海外没有自己的铁矿石生产基地,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国进口铁矿石一直被别人牵着鼻子走。因此,我国钢铁企业长期以来只有采取现货和长期合同的方式大量进口,导致国际矿业巨头过去3年来分别调高铁矿石价格71.5%、19%和9.5%,为此我国钢铁企业每年多付出上百亿美元的沉重代价。

  为吸取铁矿石进口的教训,我国煤炭进口企业应尽快争夺煤炭国际定价权,并将此作为必须打赢的一场硬仗。今后,澳大利亚、印度尼西亚、越南等产煤国家将对我国市场的依赖性也越来越强,国内企业完全可以发挥自己“需求方”影响力,左右市场价格,并在煤炭国际定价中扮演更重要的角色。虽然谈判有技巧和经验,但决定价格的不是谈判,而是市场,关键在于国内企业如何应对。

  近几年,在国际市场大宗生产原料上,“中国要买什么,什么就涨”的现象一直反复上演。只有夺取煤炭国际定价权,才把“中国因素”变成“中国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国企业应主动出击,在充分研究市场的前提下,主动邀请各主要煤炭供应商开始商谈铁矿石价格,最好能够联合韩国和日本企业共同参与煤价谈判,以增加谈判砝码。此外,我国企业还应加快联合对外开矿力度,与更多发展中国家合作开发煤炭资源,多途径拓宽煤炭进口渠道,降低对煤炭出口大国的依赖度,增加煤炭自给能力和对外谈判砝码。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