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
|
|
外资不是妖怪更不是神仙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2日 06:46 中国青年报
王磊 一瓶矿泉水背后的惨烈战争,显然超出了普通人的想象。 宗庆后,这个看上去儒雅温和的杭州企业家,在围绕娃哈哈企业的品牌、股权争夺战中,表现出的激烈情绪和声嘶力竭,似乎有点不合常理,但是,对于搏杀在经济竞争火线的企业家们来说,这样的明争暗斗再正常不过了——从沃尔玛等跨国连锁巨头进军中国,零售业市场响起“拉美化危机”的警笛,到后来工商局调研机构爆出外资垄断中国市场报告,将“反垄断利剑”指向外资企业,再到去年向文波发起“徐工并购案”大争论,“危及国家经济安全”的指控几度指向跨国财团。 而这次,宗庆后的“疯狂”却别有深意。他的对手——法国达能集团,欧洲第三大食品集团——拥有娃哈哈合资公司的绝对控股权,在过去20年间蚕食鲸吞,一步步实现着在中国饮料市场的扩张计划。毋庸质疑,跨国公司的扩张是由其本性决定的,这就如同你不可能质疑食肉动物的旺盛食欲一样。而巧合的是,它在本土遇到了同样野心勃勃的“王者”。 宗庆后当然不想放弃自己的饮料王国。而当他发现,自己的“王国”越来越被另一个巨型“帝国”牢牢把控,并有可能变成帝国的某个分支的时候,他强烈的独立意识觉醒了。此时,与早已在本土市场征兵圈地的跨国公司之间,一场“贴身肉搏战”在所难免。接受这个挑战,跨过这个门槛,也就捅破了所谓的本土企业的“成长天花板”,本土企业才能向跨国公司、跨国品牌迈出坚实的一大步。 不过,事实上我们看到,捆绑着本土企业手脚的绳索,还不仅是资本、技术或市场这些常规要素。娃哈哈的烦恼在于,它的发展和强大从一开始就与“借外资之力”的战略选择息息相关。没有当年与达能合资,娃哈哈可能没有今天的成功;而正是合资条款的“硬约束”,才导致了今天的宗庆后不得不以决裂的方式与达能摊牌。这一方面显示了本土企业家的决心和梦想,另一方面也暴露了他们成长路径中无法甩掉的“依附型基因”。 多年来,外资一直是以神仙的姿态出现的,他们带来了“绿地投资”,搞活了经济,促进了就业,增加了GDP;后来,他们戴上了“战略投资者”的帽子,据称可以帮助国有企业脱困,扶植中小企业融资上市。但是,除了这些“利好”之外,外资对于本土市场的侵占、对于本土企业的挤压,这些更为重要的“利空”,是否有人认真评估过呢?事实上,资本就是资本,外资不会因为中国贫穷,就帮助我们;也不会因为中国人老实,就给你低工资,外资的唯一目标是“逐利”。 过度美化的反面,就是习惯性的妖魔化,这都不符合商业世界的真实逻辑。外资不是活雷锋,但完全把它理解成不讲道德的强盗,则是对本土企业自身智商的嘲弄。为什么从一开始,本土企业在寻求外资的支持时,没有设置一个合情合理的底线呢? “娃哈哈事件”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商业有国界。参与双方都会动用各自所有的资源、智力和意志,进行全方位的竞争和比拼。 如果在与跨国企业近距离的肉搏之后,我们看到,像娃哈哈这样优秀的本土企业丢掉了市场,丧失品牌,最终一股脑儿把自己的控股权卖掉,这将是一种可怕的景象。因为,这将意味着一个国家在经济竞争的最本质层面被击败了。这和GDP总量的增减没关系。一定程度上,GDP数字不过是脂肪,而企业竞争力才是肌肉,肌肉萎缩了,脂肪再厚,在一个崇尚竞争的世界里,都不会有安全感。 在这个意义上,宗庆后的反抗,在中国经济崛起过程中将是一个标杆性事件。即便是一瓶矿泉水,娃哈哈仍应属于中国。
【发表评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