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支持Flash
新浪财经

我知道你是谁

http://www.sina.com.cn 2007年06月20日 11:32 《环球企业家》杂志

  外形上频频出现的似曾相识感觉,是中国自主汽车品牌的阿基里斯之踵

  文=于欣烈

  在被视为中国汽车行业最重要窗口之一的2007上海车展,似曾相识的感觉尤为明显——费力挤过人群,辛苦穿过好几个展厅后,你突然又发现了一辆与1000米之外那辆看起来几乎一模一样的轿车,不同的只是车旁亭亭玉立的车模小姐和车上的标牌。

  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东西两列展厅之间的空场中,远远望去似乎看到戴姆勒-克莱斯勒集团旗下的Smart轿车和宝马汽车的豪华SUV车型X5比肩而立。在你揣测这种景象出现的原因是戴-克集团把亏损多年的Smart出售给宝马之前,请走到它们旁边再仔细看一眼。真相与此天差地远,它们其实是河北石家庄的双环汽车旗下的“小贵族”迷你车和“CEO”SUV。

  参展厂商车型间相似性也不仅仅是汽车流行风尚的结果。对此的解释欲语还休。上海市知识产权局法规处一位拒绝透露姓名的工作人员告诉《环球企业家》,在上海车展期间,丰田汽车的确拜访过上海市知识产权局,并提出了长城汽车某款新车型与丰田产品有着过多相似之处。同时本田和日产也因认为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推出的新车型在外观设计上存在问题,在车展现场向上海市知识产权局进行了反映。但这三家日本汽车厂商尚未提出正式投诉申请。

  为什么会出现爆发性、较大规模的新款车型相似的情况?首先在于过去5年中,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们将主要财力和人力都集中在生产制造、技术研发的能力提升上。如今他们已经有能力迅速消化出色的设计,并将其转化为质量可靠的量产产品。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在汽车的制造技术方面提升迅速。奇瑞为A5车型搭建了车身全自动焊接生产线,并采用了先进的机器人控制激光焊接技术。

  生产制造技术的迅速提升以及国内零部件厂商的成熟,使得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在生产工艺上已经与国内合资汽车制造商的差距不断缩小。但当中国本土汽车制造商们还未来得及对车型外观设计加大投入的时候,中国汽车市场的竞争进入了新的阶段,其中突出的一点就是对设计和外观的特别强调。

  尽管中国汽车市场仍然保持着高速增长,但是竞争也变得越来越激烈。最新的变化值得注意,35岁以下的年轻人开始成为主要购买力量。和将汽车视做为沉重生活减负的代步工具不同,年轻一代也愿意将爱车作为彰显个性的标志。设计陈旧的捷达、夏利、桑塔纳已经很难满足他们的需求,他们要求外观和质量同样出色的车型。两厢轿车最近热销就是一个例证,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选择设计精巧、颜色鲜艳的两厢轿车。

  那些在经济型轿车市场刚刚站稳脚跟,希望进入更高端的细分市场追求更大的销量和利润的本土汽车制造商,则必须拿出让挑剔的消费者有被闪电击中感觉的产品。更实际的情况是,一些新进入轿车市场的汽车制造商们更需要迅速推出那些所谓引领潮流、凸显品位的产品一鸣惊人。

  在设计和外观上具备竞争力需要做出和提升生产工艺同样的努力,但中国汽车行业的现状是本土的设计公司与设计人才都十分匮乏。但一般整车设计至少需要50-60人协同工作,而没有一家愿意因此错失中国汽车市场的黄金时间。这可能就是为什么人们在上海新国际博览中心的展厅内参观时,会有那么多似曾相识的感觉。

  “车型的抄袭大致有两种情况,一种是通过对模仿车型的测绘、拆解等方式来模仿内、外构造。另外一种就是单纯的外观抄袭,而内部系统则由厂家自己改造。”汽车分析师贾新光告诉《环球企业家》,“外观是否侵权,在全球范围内都是一个比较难界定的事情。”

  那些认为自己车型外观设计被侵权的跨国汽车制造商,也很难在中国赢得侵权诉讼。本田在中国诉讼双环涉嫌侵犯CR-V专利案被国家知识产权局驳回,就是这样一个案例。双环根据CR-V已经在亚洲和欧美上市多年,使得本田在中国申请的相关专利无效。需要注意的是,跨国公司引入中国的车型大多是已经在其他市场上市的产品。

  或许可以宽容中国汽车厂商作为后来者在行业内跃迁时所走的某些捷径,不过让人忧心的是倘若这成为一种习惯,接下来的它们能做到的也许只是原地打转。

发表评论 _COUNT_条
爱问(iAsk.com)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
不支持Flas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