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经纵横新浪首页 > 财经纵横 > 产经观察 > 正文
 

引外部竞争破能源困境


http://finance.sina.com.cn 2005年12月31日 07:56 《财经时报》

  □ 丁汀

  2005年最后两个星期,能源领域的消息不断。

  一个“爆炸性”的消息是,在青藏高原发现了大油田,据说,如果这个储量“相当于两个大庆”的巨型油田得以开发,中国将能够保证“50年内不增加石油进口量”。

  与之相关的另一条消息是,据说在2006年,中国进口俄罗斯的石油将会比2005年“翻一番”,达到1500万吨。

  不管是自产还是进口,石油供给量提高了,对于在2005年饱受短缺之苦的中国人来说,都是好消息。

  另外两个消息却没有博得那么多掌声,相反,质疑声不断:一个是,天然气要涨价了;另一个是,在2005财年的最后时刻,中石化得到了100亿元的财政补贴。

  中国

能源定价过低,这个事实没人否认,所以天然气调高价格,似乎顺理成章。问题是,这依旧是管制下的调价。把提高价格简单归为价格改革,忘记了最重要的一点:价格是市场的工具,或高或低,都应由市场确定。

  中石化得到国家补贴,乍一看也不无道理,2005年,中国的原油、

成品油价格倒挂,让许多炼油企业高进低出,这里面又以中石化最甚。成品油的低价位让消费者得利,百亿补贴炼油企业,不过是财政发挥转移支付作用的表现,看起来很正常。

  不正常的是,在没有竞争的国内能源市场上,寡头的角色一直模糊不清。面对国家,这些垄断集团强调的是:我们是企业,是市场的主体。所以他们要谋求利润,甚至不惜把原本短缺的资源输出国外。面对股东时,他们又说,我们是国家公司,担负着国家的职责。

  两头讨巧,却是决不吃亏。

  最终的结果往往是,“代表国家”的这些公司,在国际市场上被打得丢盔解甲之后,却回过头来,让国内民众埋单。或者更干脆,以“代表国家”的名义,直接把财政补贴计入“利润”。

  油气资源自身的特征,是这一行业被规为“自然垄断性行业”的主因。但这并不说明,这一领域就无法形成市场价格,出路在引入外部竞争。很简单,外部竞争的进入,同时也会带入外部资源,而国内的巨头们,也就不得不考虑失去市场的危险。


《财经时报》,中国人首选的经济周报!
全年定价:98元
电话订阅:010—87762866转8011、8017
网址订阅:#
发表评论

爱问(iAsk.com)


评论】【谈股论金】【收藏此页】【股票时时看】【 】【多种方式看新闻】【打印】【关闭


新浪网财经纵横网友意见留言板 电话:010-82628888-5174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会员注册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 - 2005 SINA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 新浪网

北京市通信公司提供网络带宽